精選文章

讓關心成為理解的橋樑

讓關心成為理解的橋樑

林耕禾 實習心理師

當關心變成爭吵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我們明明關心家人、伴侶、孩子,但一旦意見不同,對話往往不知不覺變成爭論,最後演變成爭吵。當情緒上頭,我們可能不小心說出傷人的話,事後感到後悔,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控制情緒,卻在下一次衝突時,又重蹈覆轍。其實,問題不在於「我們關不關心對方」,而是「我們怎麼表達關心」。我們以為只要講出事實,對方就應該接受,但事實本身並不代表不會傷人。否定往往不是來自內容,而是對方的感受。因此,在說話之前,先停頓一下,思考對方會如何接收這句話,這能幫助我們減少無意的傷害。

放下對錯尋找平衡,學會肯定與停頓

同時,放下「自己是對的」這種執著,理解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重點不是爭論輸贏,而是找到可以一起前進的平衡點,真正聽見對方的聲音。當我們對別人有過高的期待,一旦期望落空,負面言語便可能脫口而出。例如當家人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或同事的工作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可能不自覺地說出:「這樣不行。」這些否定的話語,往往來自失望、憤怒或挫折,反映了我們對關係或結果的真實感知。

然而,這樣的反應可能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讓對方感到壓力或被批評,甚至形成防備心,導致溝通更加困難。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直接評論,而是單純地認可對方的努力,例如:「你已經花了很多時間準備這件事了啊。」這樣的表達不僅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也能讓對話更順暢。此外,學會「停頓」是一個關鍵的技巧,當對方說完話時,先停頓兩秒,不急著回應,讓自己有時間覺察情緒,也讓對方感受到被傾聽。這短暫的沉默能避免我們因為一時衝動說出傷人的話,或過於急切地提供建議,讓對話有更平和的節奏。停頓不僅能讓我們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反應,也能幫助我們管理期望,從更現實的角度看待對方的行為,減少因為理想與現實落差而產生的失望。透過這些練習,我們能讓自己在對話中給予對方更多空間,真正維護關係的和諧。

別急著給建議,先給陪伴

我們也常有這樣的習慣,當對方向我們傾訴時,馬上給出建議或反駁,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否定。例如,當別人說:「我最近壓力很大,真的好累。」我們很容易回應:「你應該試著放輕鬆一點啊。」這句話聽起來雖然無害,卻可能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情緒被輕視,甚至不被理解。比起急著提供解決方案,可以先說:「聽起來你真的很辛苦。」這樣的回應能讓聽到的人感到自己的表達被接納,而不是被指導。

真正的理解,來自同理。溝通的本意,是讓彼此能夠自在地表達想法,並且感受到被理解。不否定,不代表我們沒有立場,而是選擇更溫和、更有同理心的方式來交流。當我們開始練習這些技巧,就會發現,與人相處變得更輕鬆,關係也變得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