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我的痛苦來自於「獨立與堅強」,4個步驟循環幫助你重拾關係聯結

"即使有些朋友聚會、出遊,但大部分時間的感受都只有自己一個人,
心中仍總是感到「都沒有人理解我、好孤單」。甚至漸漸地不再想與他人聚會、聯繫,懷疑有沒有人是在乎自己的。"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學歷、工作等各方面的條件表現上都不差,人們對我的形象描述也都是正面的,但卻在夜深人靜、獨處時,經常感受到孤單,甚至悲嘆、受挫於無法在感情上獲得相互陪伴的關係;既渴望被人了解、能有談心的對象,但卻時常感到孤單,就算身邊有家人、朋友,仍舊如此,而且這樣的感受是越漸強烈。
 

關係的需求是我們人都會有的,最早開始於童年依附關係,隨著世代改變,社會、家庭有不同的挑戰,父母養育、教育的親子關係也隨之影響著這個世代人們的依附關係,即成人依附關係
 

依附的主要概念有兩個:

一個是對於安全感的需要與否的焦慮程度差異。每個人、每個階段或狀態的安全感需求都不同,有的人特別需要安全感、安定內在,就像是伴侶短時間沒有回覆訊息的不安全感、對於伴侶外貌太出色的擔心等,這些擔心與不安全感都沒有對或錯,只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另一個,也是本文以下將討論的主軸-當有不安全感時,能否主動尋求安全感的撫慰。有些人當不安全感出現時,可以主動表達,例如跟伴侶表達自己的擔心、提出自己安全感的需求(希望早晚可以互道早安、出門前親吻一下等),但有的人因為過往的關係經驗無法獲得適當的撫慰或回應,甚至還遭到傷害,像是「你怎麼這麼麻煩啊?我已經說了多少次…」或者被以強烈怒氣做回應,接著開始發展出檢討自己、強迫自己獨立等狀態。

因為沒有獲得安全感的撫慰而開始獨立自主的內在因應策略,就是本文所要談論的類型。在依附研究中稱之為「排除依附型」,談論之前要先提醒,此類型名稱並非用來完全分類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因為不同的人事時地物而有不同的內在表現。

「排除依附型」特徵是對於尋求幫助感到負向感受,像是害怕把脆弱的一面呈現出來,會擔心別人無法接納自己,甚至擔心遭受責罵或攻擊,因而大部分時候選擇獨自面對、自行消化情緒。然而,獨立與堅強的性格,可能會逐漸建立起高自尊、高能力的自我形象,發展出避免受到威脅的能力,少有受傷、失望的想法或記憶,可能在人際互動也多表現出不敏感、厭惡親近的關係。

但是,不要忘了,生而為人都會在面對各種威脅、失敗事件時的情緒,也都會有人際互動的需求,而當我們的獨立高牆越建越高時,就像是「高處不勝寒」的感受,使人越來越感受到孤單、不被人了解,很可能並不是人們不願意瞭解你、不願意靠近你,而是你過去不好的經驗,先讓你害怕與人親近,進而讓你的獨立特質拉開了與人之間的距離。


以下提供幾個方法,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做簡單的練習,以改善這樣的人際互動型態;同時也提醒依附安全感、人際互動型態是長期形成的,並非有特效藥可以一夕間改變,若有長期或現實生活有重大影響之情形,應尋求專業協助。
 

1. 接納:
接納自己跟人已經習慣的距離。過去保持距離、獨立消化是我們保護自己、感覺到較舒適的狀態,只是現在讓我們感覺到不適應,但也不必過於急切的要馬上靠近他人,因為太快的行動,也可能使我們再次受到傷害,先試著接納、看到這樣的自己即可。
 

2. 覺察:
在我們生活中,某些時候身邊的人會很自然的表達願意幫忙,過去的我們可能會反射性的婉拒、表達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我們可以先試著覺察看看有沒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遇到困境、難受時,是不是仍然獨自面對、想要等自己消化完才跟他人分享談論,這也是排除依附型的特徵,可以試著覺察自己。
 

3. 區辨合適性:
當我們接納且覺察到自己習慣的人際互動型態時,或許會想要練習在改善這樣的模式,然而,生活中並非所有對象都是適合練習的,我們可以在行動前先區辨兩件事,一是「事件」,二是「對象」。並不是所有對象都可能回應我們的需要,也不是所有事物都適合請求任何人幫忙,若能先從小的事件及不重要的對象作為練習,即使失敗,也不會構成我們生活巨大的威脅。
 

4. 行動與失敗的循環:
唯有行動才有機會發生改變,然而行動並不是百分之百完美或理想的,失敗、沒有獲得支持,是在這個改變過程一定會發生的,它也是用來幫助我們再次區辨「事件」或「對象」的合適性,失敗幫助我們知道有些事情這個人並不會回應我,或這該對象可能本身就不擅支持、安慰他人,未來有需要時就避免再找這樣的人。

最後,努力完成事情、有能力、獨立堅強是我們身上有的特質,上面的方法並不是要我們消除這些特質、變成一個依賴的人,而是在這當中練習找到平衡點,有需要的時候不必再逞強、把自己的身心搞得筋疲力竭,生而為人的我們都會有需求、情緒,適度的表達才能讓自己更輕鬆、自在;也務必記得,達到理想樣貌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經過大大小小的成功與失敗循環,先從成功機率大的事件、對象開始,是很重要的。

參考資料:

Teyber, E., Teyber, F. H. (2022)。人際歷程取向治療(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鄧文章譯)。雙葉。(原著出版於2017年)

 

👉預約黃志鈞 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