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5
怎麼與人親密不久,就會感到厭惡?致性單戀者:你不是不能愛,只是害怕去愛
「從小我就懂得保護自己,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拒絕別人。」
「雖然我很喜歡她,但始終沒有告訴她。因為我知道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
⸻王家衛《東邪西毒》
社會上有些人面對親密關係的價值觀就如同上述,他們會欣賞、喜歡他人,但深信與他人親近後,對方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就會厭棄,或自己看見對方真實的樣子只會感到痛苦,認為無論如何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最終都只會讓自己傷痕累累,進而對對方產生厭惡感受。這些人的親密關係通常不是無法正式交往,就是難以長期穩定,但實際上他們很渴望有好的親密關係、渴望愛人與被愛,只是終究無法克制自身厭惡他人的情緒出現。針對被此狀態困擾的族群,近年來許多心理學者將他們統稱為「性單戀」族群,針對此族群的個體則稱為「性單戀者」。「性單戀」一詞原文翻譯為Lithromantic,最早提到該詞彙的學者為Decher(2015)認為Lithromantic是指因為害怕被拒絕而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者。可見性單戀並非一種性傾向,而是一種特質。
性單戀者的人際關係不見得會有困擾。但在與人的親密交往上,當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愈強烈,性單戀者反而愈容易感到不安,甚至產生不適感。性單戀者與有好感的對象容易止步於曖昧,難以進一步發展,因在單戀的世界裡,對方的模樣是真實中混合著自己的想像,像神一般的存在、是美好與完美無瑕的;但在兩人的世界裡,經過相處後對方卻成為普通的凡人,各種缺點開始顯現而感到難以忍受,甚至厭惡。同時,性單戀者也會投射認為對方對自己的感覺相同,所以很快地會選擇拋棄對方,因若不如此,就會變成是自己被拋棄。久而久之,性單戀者面對新的好感對象時,常處在既喜歡又排斥、想靠近又想推開的痛苦中,以及拒絕後的內疚自責。而整個社會也常將他們標籤為渣男、渣女,即便了解造成性單戀的可能影響因素,仍認為那是性單戀者不理性的報復,負向影響性單戀者的自我價值感。
為何會產生性單戀特質?
關於性單戀的形成因素,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可以論證。但許多心理學者指出依附關係、人際創傷經驗或是個人過於理想化/完美主義之特質皆可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1.不安全依附
許多性單戀者幼年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屬於逃避型依附;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可能因個人或環境因素阻礙而對他們的需求冷漠、不回應,使性單戀者幼年習得一種他人不可靠、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以及自己是不可愛、無價值的認知。然而親密是人的基本需求,因此長大後還是會渴望親密關係,只是互動過程又會讓他們聯想到童年的經驗致使產生抗拒。
2.人際創傷經驗
關係的創傷經驗,像被信任者背叛、家庭破碎、被劈腿或外遇等等,亦可能使個體對他人的信任感被迫壞,同時產生自我價值感的懷疑,影響進入親密關係的穩定與發展。所以也可能出現一個人原先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都沒問題,直到經歷嚴重的關係創傷後成為性單戀者的情形。
3.過於理想化/完美主義之特質
個人過於理想化/完美主義特質,則也會投射至伴侶身上,期待伴侶好還要更好,甚至要求完美,因此對於進入一段會看到他人不完美的親密關係容易產生厭惡與排斥;若是此因素影響較大,通常是能夠與他人交往,只是交往期往往很短暫,畢竟理想破壞是痛苦的。此特質有些可能是天生,有些則可能受社會文化影響,尤其台灣的「門當戶對」國粹至今仍影響我們對伴侶會有“條件”、對別的情侶會看般不般配,以及「更上一層樓」的觀念,再加上現今的社群媒體常將藝人塑造出完美無瑕的形象,這些都可能無形中強化我們對完美的嚮往。
以上三項因素皆可能使人成為性單戀者,但也請記得這三項因素目前並未被證實是絕對要素,凡是會讓個體對人產生不安全感或過度理想化或自我價值感低的經歷皆可能促使性單戀特質出現,絕對不是單純的個人因素造成。所以想對性單戀族群說:我們並非無法愛,而是過往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害怕好好愛,“厭惡感”只是我們想保護自己不再受傷的方式,這很自然;也許是時候可以嘗試停止責怪自己或伴侶,轉而觀照自己的傷口與情感,踏上療癒之路。下一篇文章將會再分享可以如何一步步幫助自己,來慢慢影響在親密關係中出現不一樣。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市井字典,(Lithromantic)。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https://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php?term=Lithromantic
石瀝新(2018)。大學生伴侶關係間的依附特質、伴侶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年糕(2016年12月24日)。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永遠被囚禁在單相思中的性單戀者[網路文章]。擷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MzczMg==&mid=2653658608&idx=1&sn=8ae4ae5915e3f79f934cc80202134a1c&chksm=bd42398b8a35b09d265a911634bddf767cc13f86d3cc6182410aee47644ad3abee266efbf993&scene=21#wechat_redirect。
百度百科,(性單戀)。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A7%E5%8D%95%E6%81%8B/18869386
張瑩瑩、蔡松純、孫頌賢(2022)。 在愛中苦了自己-知覺伴侶人際行為在愛情完美主義與關係滿意度關連中的中介預測效果。教育心理學報, 53(3),745-766。
維基百科,(Lithromantic)。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https://zh.wikipedia.org/zh-hk/%E6%80%A7%E5%96%AE%E6%88%80#cite_note-1
劉文君、劉靜、沈旭(2018)。關於對 Lithromantic (性單戀) 的研究。青春歲月,15。
Decker, J. S. (2015). The Invisible Orient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sexuality 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