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認識情緒


郭怡苹 實習心理師
編修/莊微白 諮商心理師
 

    日子過著過著,不知為何,沒來由地突然感覺煩躁、靜不下心,做著手邊的事情腦袋卻轉得飛快,不由自主反覆想著很多零碎的大小事。或是不知怎麼的好像就走進了烏雲,心情很不美麗,卻說不出原因。又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讓我們感覺被綁架了,腦袋裡一直想著、卻怎麼都鑽不出去,就好像走進了死巷子裡,心中繞著繞著看到的、聽到的都是那些煩惱。

    上述情況或許我們有發生過、沒發生過,但那些都是內在很真實的情緒。人都有情緒,但情緒又讓人覺得既靠近又陌生,但我們真的認識它嗎?其實,識情緒可以更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被它拖著走,那就來看看什麼是情緒吧!
 

內外在刺激引發情緒

  首先,讓我們對後續要討論的情緒下一個定義:是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激動狀態」,這樣講似乎還是很抽象,那就再仔細拆解來看情緒是由內外在刺激所造成,所謂內在刺激指的是身體本身的變化,例如:甲狀腺亢進或賀爾蒙失調會引起情緒起伏,這是屬於生理的部分。外在刺激的來源則有各種可能,像是天氣、街上的喇叭聲;很多人都有過情緒莫名來襲,突然感覺難受或煩躁的經驗,然而通常也不是真的毫無緣由,只是我們還沒覺察引發情緒的刺激來源是什麼。

 

情緒的個體差異

  刺激所會引發的反應,會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對於有不同經歷的每個個體來說,這個刺激會連結到的情緒反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我們來說遲到是很不可原諒的,當快遲到時,情緒反應會出現煩躁、焦急;但對一個認為遲到根本沒什麼的人來說,情緒反應就不會是如此。所以不能類推自己的情緒感受到別人身上,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背景,所以我的感受就只是我的感受,你的情緒就是你的情緒,我們能努力同理他人,盡可能貼近對方,但若是希望有一個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人,則是不合理的期待。

 

情緒與生理的關係

  情緒發生時,會是一個激動狀態,這個激動不是我們一般印象中的那種很高漲、活躍、焦躁的心理狀態的激動,這裡指的激動主要是生理上的狀態,當有情緒產生時,交感神經會開始作用,促使消化系統、呼吸器官、心跳、血壓、腎上腺素發生變化,而這樣的改變,是一般人無法用意志去控制的。我們能壓抑自己主觀的感受,也可以決定該如何表達情緒,但是在生理部分,除非真的可以做到不去在意那個刺激,而沒有產生任何情緒,否則這樣的生理變化是無法用意識去改變。

 

社會文化的影響

    當社會文化從小教育我們避免去感受某些情緒,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在意會引發情緒的那個刺激,或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但情緒只是被壓抑後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例如:從小教小男生男兒有淚不輕彈,就算有委屈也不可以輕易示弱,造成小男孩長大成人之後,很常用憤怒去掩蓋自己的委屈或難受。而女孩則在社會文化希望女性是溫柔、體貼的影響之下,養成不易意識到自己生氣憤怒的情緒,有生氣或憤怒的情緒時,會壓抑自己的感受,表現柔和順從,總是得成為配合他人、隱藏自己真實想法的角色。

 

正視情緒來源

   認識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人生課題,正視自己情緒的來源才能與情緒共處,忽略或逃避只是讓情緒不斷糾纏,下一篇「覺察情緒」將會介紹一些實用方法,讓你與情緒正面交手,而不再只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