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不能出國旅行時,還能做甚麼?

編修/莊微白 諮商心理師

        2020年初的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家過去習以為常的步調。全球的經濟、地緣政治、供應鏈以及就業市場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動,學生被迫停課在家自學,企業因為訂單被影響考慮實施無薪假,同時上班族也必須更加努力以免不被裁員,整個大環境充滿了不確定的氛圍。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因為疫情的限制反而讓線上課程因此更蓬勃興盛,有些企業藉此危機更積極地投入數位轉型,許多過去必須頻繁搭飛機出差的工作者,因為無法出國,將多出的時間拿來進修充電,看來負面的疫情也帶來了正面的改變。 

 

「偽出國」背後的心理需求 

        因為這場疫情,國內消費需求大幅衰退,政府順勢推出了三倍劵以及旅遊補助,希望能藉此刺激低迷的消費,於是一些著名的旅遊景點擠滿了人,大家都說這是渴望已久的報復性消費。為此,東部及離島旅客大增,但卻也引發了各種亂象。 

        同時因為大家無法出國,許多人都悶壞了,之前新聞報導松山機場為了讓大家過過乾癮,推出「偽出國」的快閃出入境活動。也有腦筋動得快的業者,將整個購物廣場變身「飛機巷」打造出巨型飛機裝置,為的是搶攻「不出國商機」,讓民眾能夠一邊逛街順便拍拍美照。 

 

不能出國的替代方案 

       這樣的想法乍聽之下不免有些搞笑,但細究後背後卻也隱含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有趣的心理現象。以我為例,因為不能出國,也很久沒有跟朋友面對面的聚會,於是我想到一個點子,何不邀請朋友帶著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出國旅遊照片或是紀念品,一起到家裡來敘舊。如此一來,既可以跟久未見面的朋友相聚,也可以藉由別人的分享,自己來場「想像的」出國旅遊,神遊不曾去過的景點。 

        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的同時,我們透過彼此的交流,細數著往日的美好時光,感受著他人的喜悅心情,透過他人的述說,細細咀嚼著他人不同的觀點與想法。藉由這樣的聚會,大家彷彿一起重溫舊夢,共同在記憶裡提取經歷過的歡樂片段。 

 

懷舊心理治療的應用 

       這樣類似於懷舊的活動,心理學者WattCappeliez2000年發展出統整性(integrative)及工具性(instrumental)懷舊理論,前者是指個體透過對過去事件的再詮釋,將過去與現在做有效統整,增加個體自尊、個人意義以及減少無望感;後者則是藉由回憶過去成功的因應策略,增加個體因應目前困境的能力。 

        針對高齡者懷舊團體活動的實證研究指出這兩種方式對於憂鬱都有改善成效。高齡長者成功走過生命中的各項逆境,透過懷舊團體活動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從團體中得到支持,產生歸屬感與被接納感,促成自我統整。當長者也能藉由懷舊團體活動回憶過去成功的因應策略,進而增加個體因應目前困境的能力。 

 

美景不在遠處,創意新組合 

        在生活中,當我們面對不可控的情境時,難免會有驚惶失措、沮喪或是失望的情緒,我們會想藉由一些外在的刺激填滿內在的不滿足,於是有了報復性消費或是偽出國,但是當我們越習慣用這些有形的物質來彌補這些失落時,會不會當活動結束後反而內心覺得越空虛 

        幸好有些事情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像是「與摯愛的親朋好友共度美好時光」,它帶給我們是內心的安定以及焦慮的降低,這樣的滿足與喜樂與物質所能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 

        一場疫情向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過去的理所當然瞬間變得窒礙難行,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出國旅遊的目的不外乎是希望藉由轉換場景讓身心得到放鬆,經由體驗新鮮事物擁有美好回憶。但當外在變數迫使我們不能出國時,我們也可以轉換個角度,嘗試用新的方法讓自己換個心情,將身邊隨手可得的事物重新做創意組合,即使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也能讓我們有全新的感受。事實上,美景不在遠處,只是我們平常沒留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