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8
《王牌冤家》關係心理學:分手後不用放下他(下)
失戀後的成長—妳可以擁有他,妳曾經擁有
瑪麗躺在床上,瞇眼看著天花板,吸了一口菸草,笑著說:「嬰兒是純真的,成人卻是悲傷與恐懼的組合」
許多人在長大後,發現自己不能再如同孩子般展露純真的微笑,反而聲聲埋怨著長大後的世界,變得多麼複雜與令人不快樂。羅振宇曾在《奇葩說》分享了他對成長的定義:成長,是變得更複雜。成長,本身就不是件舒服的事,甚至人的成長經常發生在心碎之時。
當越長越大,我們漸漸發現自己遠不如想像中的強大,許多時候我們無力於掌控這個世界、許多事不被我們允許但它仍發生了,這是相當沮喪與無力的經驗。就如同他離開了,再怎麼努力改變、揣測各種失戀的理由,我們都無法掌控他是否願意回來的事實。
此時我們可以選擇悲憤,決定封閉自己、不再相信愛,甚至找身邊的朋友討拍抱怨,把那個擊碎妳心的,狠狠的丟離妳的生命之外;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去接受事實,對所有感受保持開放、承認那些伴隨而來悲傷與痛苦,等自己準備好了之後,帶著勇氣、忍著痛,重新拾起那個曾擊碎妳心靈的人、事、物,把它放進原先的舊自我,重新組裝成新的自己,以全新的姿態面對世界,這才是成長。而人就是再一次又一次的破碎、重建後,變得更加成熟且完整。上述兩種態度,將導引出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失去的那一刻選擇接受,接受那個曾經愛過、付出過、曾珍惜彼此的我們,生命之輪將重新啟動。
生命在你接受的那一刻,由苦轉甜——《為自己出征》
所以,失戀後的成長來自於接受失去的事實,帶著這段愛中心碎的自己、深深愛過對方的自己,同時也去承認,那個我心底仍愛著的你,是那個讓我傷心、挫折,同時也是曾讓我快樂、歡愉的;一旦整合這些感受、讓它們同時被承認、接受,此時諒解與接納才變得可能,妳才有機會再度前進。
「傻女孩,妳可以擁有他,妳曾經擁有。」
我們可以帶著過去的自己與他,繼續在生命之流中前進,返回獨自一人的生命之途。若帶著開放且踏實的心境持續前行,有天若碰巧回頭,或許對於當初的「我們」,有產生煥然一新的發現。
失戀的復原歷程:「進入悲傷」與「投入生活」
一旦我們開始接受了失戀,將開啟失戀的復原歷程。針對失戀的復原,過去較常聽到「失戀的階段論」,但有實際失去經驗的人們會發現,失戀的階段論不一定貼近於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總在不同階段來回跳動。而我特別喜歡「失落的雙軌歷程」[1]:
圖片|作者提供
失戀後的日常生活將於兩邊持續擺盪,有時我們會「進入失落」中,被失去他的悲傷充滿,此時或許你會想靜靜地、耍賴地沈浸在那些過去妳與他的回憶中;有時我們「離開悲傷」,我們充滿活力,嘗試投入生活、去旅行看看世界、去學以前一直很想學的東西、去參與新的社群認識新的夥伴,甚至發展新的關係。
不管在哪一邊,都不需有罪惡感或擔心,都是前進的必經之途,所以我們反而學會傾聽自己當下的需要,了解此時此刻自己在悲傷中,亦或是離開悲傷,而對於每一刻的自己,都嘗試接受。這份對自己當下感受的「接受」與「允許」顯得特別珍貴與重要。
失戀起初,或許我們處在悲傷中多一些、投入生活少一些,但若帶著「接納」,持續傾聽與回應自己當下的感受,讓這些痛苦與悲傷有機會被妳允許,它們最終將通過妳。隨著時間之流,妳會發現,待在悲傷的時間變短了、越來越少想起他,甚至想起他時,開始伴隨著一股淡淡的平靜——那代表著,妳已從這次經驗中重新日漸成長,妳正在前進了,是真的前進。
何以如此呢?存在主義說——生命本質是流動的,也就是妳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改變,但這只能在人們對於事件的態度為「開放」時才能發生。然而,人們不會有固定的自我,在生命底層幽幽地等待我們去發現,「自我」是在一次,又一次生命的遭逢與經驗中,逐漸長出。因此在妳全心全意投入生活的同時,妳的「自我」也漸漸改變了,變得更成熟而具有智慧、眼神更加堅定真切、更知道自己要怎樣的愛情與人生,這才是為什麼你思念他的時間變少了—不是時間會帶走回憶,而是時間帶走了舊的妳。
當妳接受,放手讓自己隨著生命之流,「妳」將越發不同,也或許站在未來的妳,重新看待愛情的選擇,也將不同。帶著新的自己,偶爾轉身看看在過去的那個舊的自己與他,或許妳只會欣然一笑的,再繼續前進,在下個路口,遇見那更適合成熟美好的妳的那個他。
參考資料:
[1] 陳增穎(2016)。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本文同步刊載於女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