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關係衝突下的肢體語言
我與宛諭是認識近13年的好朋友,她與交往7年的男友在年初搬了個新家,滿心期待的她希望能夠在這個新家共同創造出屬於彼此甜蜜與美好的回憶,只是關係衝突卻也在新家打掃過程中一再上演。在我的記憶裡,宛諭一直以來都是個待人溫柔,卻個性急躁的人,這次有幸受邀參與一起新居布置活動,也讓我活生生看到她的「性急」如何一再一再地讓伴侶關係陷入衝突而不自知。「親愛的……你可以幫我拿一下燈管嗎,我要換燈管。」、「親愛的,你可以快一點嗎?我快要站不穩了。」、「親愛的,你可以跟我一起來擦這面牆壁嗎?」,男友終於在宛諭一再地「要求」與「指令」下,受不了地對宛諭生氣地說:「為什麼你自己都不會自己來拿燈管呀,都一直指使我,態度又這麼兇,我也很忙你不知道唷。」宛諭一臉不解地看著我,但也同時不滿地回應著男友:「你有必要這麼生氣嗎?我只是請你幫個忙而已,不想就不想呀!」同時,氣沖沖地爬下樓梯拿了燈管,自顧自己的裝起了電燈,一邊嘴裡還叨唸著:「我講話有什麼不對嗎?不可以幫忙就說嘛,兇什麼。」站在一旁親眼目睹整個衝突的過程,我心裡頓時也百感交集。
宛諭在一陣地叨唸與冷靜後,也轉頭輕聲地詢問我:「你覺得我有做不對的地方嗎?」幾經思考後,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你的表情看起很煩躁,充滿了不耐煩。」宛諭在聽完我說的話後,表情驚訝地看著我,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尋求男友幫忙時的表情,在聽完我的話後,她也才想起男友常常抱怨她只會「要求」他做東做西,似乎男人天生下來就要為女人做事情一樣,但宛諭卻也常常認為這樣的形容對自己是一種誤解,因為她覺得自己每次都是何等溫柔地「請」男友幫忙,兩個人最後則為了這件事爭論不休。現在,她終於懂得了,或許兩個人都沒有錯,因為男友看到是自己尋求協助時那煩躁不耐的肢體語言,而宛諭則是關注於自己口語訊息的表達。與我閒聊完,靜靜思考後,宛諭低聲地告訴我:「我想未來我會更注意我在說話時的表情,這樣也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最親密的男友。」
可不是嗎?在親密關係的溝通與互動裡,非語言訊息常常是最容易讓我們忽略與疏忽的,在宛諭的故事裡,溫柔地「請求」,在不耐煩與煩躁的肢體語言加持下,傳遞出去的訊息變成了「嚴苛的要求」,讓男友生氣,進而發生關係的衝突與爭吵,兩個人都在關係裡受傷,感到被誤解與受挫。或許有些人會說難道這樣口語訊息就不重要嗎?絕對不是的,而是在宛諭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口語訊息與肢體語言的不一致,而通常在人與人溝通時,當這樣不一致產生時,溝通的對象都會選擇「相信」肢體語言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如同宛諭的男友選擇了「相信」宛諭對於自己的不耐煩與煩躁。所以,若您也在關係中一再地遇到與親密伴侶的衝突,陷入各說各話的泥沼之中時,或許停下腳步,好好思考彼此在溝通時的肢體語言,是否無形中破壞了自己在言談中的「善意」與「溫柔」,也可以學習關注自我的口語訊息與肢體語言所傳達的訊息是否一致,或許你會有些新的發現,發現自己與伴侶衝突的癥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