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沒事的,焦慮也可以—淺談面對焦慮的方式

   「焦慮」彷彿一種流行病蔓延在當今社會中,人可能受到生涯規劃、社會期待、人際關係或工作壓力等各種原因,逐漸習慣焦慮的存在並成為生活常態,各式各樣的事件都能讓你感到緊張不安。於是,你開始大吃大喝、瘋狂購物抑或是漫無目的地滑著手機,運用社會或同儕所認可「正常」的方式來掩飾心中的焦慮,而同時你可能會發現儘管做得再多,好像這惱人的情緒仍然存在甚至越來越大。

    焦慮是「想出來的情緒」,人之所以感到焦慮,往往不是當下發生了什麼,而是擔憂心底恐懼的過往經歷再次重演,各種沒有將情緒處理完成的大事件、小事情不斷累積,使你必須不停保持警覺狀態來保護自己。久而久之,他變成一種情緒上的慢性病,你好難將這些負面情緒訴說出來,一種強烈的不舒適感卡在胸口或者喉嚨,而這彷彿窒息般的痛苦感受或許就正是在提醒著你將關注的焦點擺回自己身上,感受內在情緒後並作出調整。

    因著焦慮「想出來的情緒」此特質,筆者認為莊博安諮商心理師透過自身經驗與體悟,寫出的13個自我思考提問,可以協助我們從外在情境探索至內在衝突,最後覺察並培養自我涵容的能力,透過如此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探索、辨識並轉化這焦慮情緒: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 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你的焦慮?

  2. 如果依照1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度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3. 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 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 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 情緒感受和真實狀態的比例相符嗎?

  7. 不成比例的情緒,是否會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 這個情緒有無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 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在情緒產生時,先思考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 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而太壓抑了?

 11. 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12. 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 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焦慮並非完全不好,每種情緒都有各自的功能。我們透過焦慮可以去感受危險何在、反思目前的生活碰上什麼困難,或了解自己對什麼感到熱情而在意。只是當你發覺焦慮不斷擴大甚至影響了日常生活時,表示他已然從你的掌控中脫逃,此時,我們不是要移除或對抗焦慮,而是改變面對焦慮的運作方式,試著駕馭它。當你將看待焦慮的態度從極度抗拒轉變為好奇並開始探索時,正是你離開慢性焦慮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