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找到自己幸福快樂的鑰匙

你是否感受到這個時代充斥著競爭的壓力?學歷要好、個性要有競爭力、專業證照要多、最後連外顯的樣貌、行為、頭銜等也順理成章成為成功的指標。難道個人的價值是建立在「比別人好」而獲得肯定?獲得如此肯定是否也意味著過得比較幸福、快樂?答案當然不盡然如此,比別人好這件事情證明了自己不是落後的那一群,從生物演化的觀點來看,詮釋了個體得以繼續生存的保證,免除了物競天擇所產生的焦慮感,只是「比別人好」這件事情在多元化世界裡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現在主流的明星產業、技能、美學概念等,在幾年後可能物換星移成為次要的選項,追求不完的潮流讓我們誤以為培養十八般武藝是存活的要件;架構在多元的世界裡,要凸顯的卻是人際合作前提下,每一個人獨有的特質與長處,而找不到自己特長的人則會過得比較辛苦。幸福、快樂的人生無關乎「比別人好」的問題,卻在於是否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心理學教授奇克森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找到個人從事某些活動所產生的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就能體會到真正快樂而滿足的人生

 

什麼是心流經驗?

奇克森米海伊指出:「心流經驗是一個人全神貫注地投入一件事(或一個活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以致於會不惜代價的全然投入。」在這種心流狀態下的心理特徵是(Csikszentmihalyi,1990):

1.活動的挑戰性剛好是自身能力可以做到的(挑戰與能力平衡)

2.想法與行動合而為一,不假思索地做出動作行為

3.對於活動目標有清楚的想法,知道下一個步驟應如何進行

4.感受到來自活動的回饋,知道自己表現的好壞與否

5.專心於活動而忘卻其他事物

6.全然自我控制的感覺

7.渾然忘我地失去自我意識

8.失去時間感

9.當完成了這個活動後,內心的愉悅感及成就感讓人想反覆地再去投入

 

奇克森米海伊教授以一群藝術家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這些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的當下,充滿了一種持續性的內在動力,使他們可以一直全神貫注地浸淫在他們的工作中,而這種驅使他們內在動力運作的並非金錢或外在名利可取代,他認為唯一可用來合理解釋的是,繪畫或雕刻工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獎賞,這種內在的酬賞也是促使藝術家不斷投入作品創作的動力來源,亦即他們並非為了獲得外在獎賞而工作,而是工作的本身就是一種獎賞回饋。內在動機的運作使人投入熱情,而幸福與快樂感便隨之而來,他的研究揭示了跨種族、跨洲、跨國的相同結果:當人們從事某些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並深度投入時,便會引發快樂、幸福、滿足感,使得人們一再只是為了自我的愉悅目標而重複那些經驗,這就是內在酬賞的本質。內在酬賞機制的喚起會讓我們對自己生活感到較為滿意,而通常引發我們內在酬賞的活動都是我們有興趣從事的活動,但並非所有我們有興趣的活動都具備好的經驗,如何瞭解哪些活動對提昇個人生命豐富度有助益?

 

怎麼找到這些內在酬賞的活動?

心流經驗通常發生在挑戰與技術相對平衡的結構清楚之活動中,而所謂結構清楚的活動就是能提供我們運用智力(思考)或體力的活動,舉例來說:作曲、舞蹈、攀岩、下棋、打球,許許多多的休閒活動都具備這個結構,甚至社團宣傳活動企畫、解答數學難題、帶領球隊擊敗對手等許多校內外活動更符合這樣的架構,這些活動的共同特徵就是讓我們運用到大腦的思考或者肢體得以伸展,提升了個人對問題的解決能力,讓我們雖然在活動過程中經歷了一些煎熬苦痛,但卻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成就感與滿意;反倒是看電視、做SPA、瘋狂地瞎拼等活動較無法提供這樣的機會,因為這些活動相較之下不需要高等複雜的腦力與體力付出,在某方面來說雖是減緩壓力、振奮精神的良方,然而,卻無法將個人提升到幸福快樂人生的境界。現在開始,請留意日常生活的哪些活動能帶給你心流的感受,如果找不到的話,表示你必須拓展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種類,多接觸不同的活動與興趣。

 

時下許多書籍與行銷都在宣傳如何使人致富成功與瘦身秘訣,但能真正貫徹到底的恐怕不多,原因在於即使這些方法真的讓人變得有錢有勢、身材玲瓏後,通常會發現自己又回到起點,有一連串新的欲望,跟過去一樣不知足。真正能帶來滿足感的不是財富或苗條,是肯定自己的人生;而肯定的人生就如同幸福快樂的人生一樣,是一種自己決定生命的內涵與掌控心靈意識的主控感。當我們找到這樣的熱情原點,內在動機自然會引領著我們學習更多的事物,拓增所謂的競爭力,事情的發生一點都不是刻意勉強的結果,卻能讓我們持續在喜愛的領域裡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