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開學,孩子的災難日~父母如何引導兒童及青少年的壓力調適

 

         再過一週就要開學,有孩子開始擔心即將開學的生活並且跟父母表達很有自己很有「壓力」,父母在教養諮詢時不解地問我:「意文老師,他們才小孩年紀,只需要讀書就好,放完暑假開學不是天經地義,到底有什麼壓力?」我想到豪豪。

   
         豪豪第一次出現在我面前時,我乍一看覺得哪裡怪怪的,有種說不出來的不對勁,仔細一看才發現他雙眼的眉毛和睫毛都沒有了,豪豪跟我說,因為就讀明星國中的他,從小學總是班上的第一名,到現在雖然還是班上的第一名,但沒辦法總是在校排第一名,只要他沒有考到校排第一名,他就開始拔自己的睫毛,等到他發現睫毛拔光了,而長出來的速度又不及拔的速度時,開始拔眉毛,等到家人發現他不太對勁時,已經是我看見的樣子…豪豪的父母不明白他們沒給他什麼壓力啊,為什麼孩子會這樣,焦急的父母經過了其他家長的介紹,把豪豪帶到我的諮商室。


    一般父母總覺得孩子無憂無慮的,只要把書念好就成了,殊不知孩子也有壓力,那孩子的壓力哪裡來呢?分兩個層面來說:

 

一、外在壓力:課業學習,像是成績的好壞或是功課的完成度都屬於此類;親子關係:與父母的溝通、和父母的關係與相處品質…;人際關係,是否有好友、在學校上課分組狀況以及下課有沒有一起遊戲的人…;外在環境,像是全世界都有新冠肺炎的壓力、台灣目前缺水…都是一種外在環境的壓力;還有一種父母比較容易忽略的是父母的婚姻狀態與關係,無論在婚姻中或是離婚狀態,只要父母能夠和平共處對孩子都比較不會是壓力,孩子有壓力的不僅是父母會不會在一起還有他們相處的品質,即便夫妻離婚,但只要讓孩子知道你們對他的愛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再加上每次總能和平共處,也能幫助孩子慢慢從父母離婚的不安有壓力的狀態,回復穩定。

 

二、內在壓力:孩子的特質,像是有的孩子較為敏感、自我要求較高就比較容易在壓力狀態;孩子的情緒狀態若愈平穩,則愈不會有壓力過大的狀況發生;孩子是否能夠表達,有的孩子表達能力不好或是每要表達時總被父母壓抑,例如孩子跟父母抱怨功課很多,父母很快就教訓孩子唸書是其本分,不但沒有聆聽孩子的煩惱反而還對孩子說通篇大道理,也會讓孩子的壓力增加。

 

        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壓力,首先得要改變父母的思維以及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再來則是透過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愛,自然能幫助孩子改變對壓力的思維模式。因為凡事都不會只有一個面向,而事情也可能不會改變EX:國中生就是會有讀書、升學的壓力,但只要改變思維的方式,將眼光從負面、有壓力的一面挪動到資源、優勢的一面,便可以幫忙孩子對壓力進行適當的管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讓孩子理解良好的壓力更能幫助他成長。

 

         首先要進行的是改變父母的思維以及與孩子的相處方式,透過以下三點來達到:

 

   1.擁有正確作父母的心態

        父母必須捫心自問:我的期待是否需要圓滿在孩子身上:孩子並非你的附屬品,從他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他就擁有了自我的生命與價值。紀伯倫詩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孩子是箭父母是弓,我們的任務是陪伴孩子,讓他們有能力去到他想去的地方。
 

                   愛與界限並重:許多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以為只要愛便足夠,殊不知孩子要能成長的好,界限也很重要,界限是一種規矩與尊重,父母當在孩子小的時候(學前與小學)多一些規矩的建立與遵守;當孩子進入國中階段後,教養可以轉為多一些討論與引導,尤其父母的以身作則特別重要。有的父母向我抱怨孩子手機成癮但自己不願意放下手機;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運動自己終日追劇或是癱坐於沙發。試問若你是孩子,怎麼會想遵守這樣的父母管教呢?

 

2.瞭解孩子的發展:

         孩子在每一階段都有他這個年齡的發展與限制,若是父母知道這些發展與變化,就可以穩定自己,帶領孩子度過每一個困難時刻。
 

         像是嬰幼兒階段最需要的其實是透過多抱、多回應他的需求,來建立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同時也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學前階段最重要的發展是透過規律的活動,建立起他對這個世界的秩序感;學齡階段的兒童具有良好的肌肉協調與平衡力,同時精力非常豐沛,再加上發展社會化之故他開始能分辨善惡/對錯/好壞,於是此其最需要師長父母發現他的優勢,讓他能夠往勤勉之路前行,否則此期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自卑,一旦自卑就不願嘗試新事物,也會很害怕失敗;到了青春期,青少年易因大量的賀爾蒙分泌,在情緒控制上表現較為拙劣,此階段的孩子的大腦也與身體一樣有著劇烈的變化,所以讓許多大人無法招架。同時因為青少年急於尋找自我定位與認同,所以有時會享用反抗權威來表現自己,也特別在乎同儕。所以情緒變化多、家庭容易衝突以及溝通困難都是青少年常見的問題。
 

3.重新建構的眼光:

我常常跟來諮詢的父母說一個觀念,一定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孩子愈小犯錯父母愈能糾正與守護,而犯錯或是失敗時就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契機,透過這樣的「成長心態」,孩子能夠不害怕犯錯,對自己的失敗也能坦然接受,改進缺失反而跳得更高、走的更遠。

 當孩子犯錯失敗或有壓力時,父母要把注意力的焦點從檢討的「為什麼」?「事情怎麼會發生」?甚至是「你怎麼會這樣想」?的只看見問題移動到「你希望事情怎麼解決」、「爸爸/媽媽可以為你做些什麼」的問題解決思維,如此才會將力氣放在對的地方,更有能量解決問題或壓力。而此同時,至些問句也代表著你究竟將孩子視為是有力量解決自己問題的人,還是什麼都要靠爸或靠媽的草莓族。
 

 當然,在協助孩子處理問題或是壓力的過程中,必須是不預設立場的引導孩子,也就是父母不要理所當然地覺得孩子今天遇到這個壓力或問題就一定是他…,透過與孩子的深度對談,一步步地甚至多問「然後呢」?「後來呢」這類引導描述過程的語言,讓孩子一步步地透過述說,幫助你對他、對事情有更多的理解,方能帶領孩子突破當前的困境。

 

想要協助孩子處理壓力,除了要改變父母的思維之外,接下來是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愛,可以透過以下兩點達到:

 

1.肢體接觸

         肢體的接觸是最容易讓人感受到溫暖與愛的最簡單的方式,當人與人之間有安心的身體接觸時,身體會釋放「催產素」,這是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與他人連結的重要賀爾蒙,也會降低杏仁核(負責偵測環境有沒有威脅,要做出反擊或是逃跑的應對)的活化,讓人感覺平靜。同時也透過擁抱來增加腦內啡,進而抵抗壓力,增強免疫力,減低疾病。

        當孩子愈來愈大,作父母的往往發現無法直接幫他解決的問題也愈來愈多,舉凡人際問題、學習問題甚至連孩子喜不喜歡吃營養午餐,都有可能成為他的壓力或問題時,這代表孩子必須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也愈來愈多。我發現擁抱往往賦予很大的正向力量。

 

2.專注的傾聽

         當你知道孩子有壓力時,你最常使用的是「安慰法」?(例如:別想太多)「講道理法」?(例如:每個人只要活著都有壓力,你應該想辦法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還是「訓斥法」呢?(例如:小孩年紀這麼小哪有什麼壓力,就愛胡思亂想)

        其實,對孩子而言,正確的傾聽比什麽都重要,在談正確的傾聽前先說明錯誤的傾聽方式,也就是在肢體語言部分出現像是:抖脚、雙臂交叉、打哈欠、眼神飄移、皺眉、催促孩子講快一點或是講重點、看手機、看時間…語言部分出現:打斷、建議、批評、不專心、插嘴、講道理、同情心…例如:是喔,怎麽會這樣啊?!你應該…爲什麽你會…怎麽會這樣,好慘喔…可以講重點嗎?)試問,如果你已經感受到壓力或是有煩惱,聽到這樣的話與真的很難不翻白眼或是火冒三丈。

          那什麼是正確的傾聽呢?在肢體語言部分,符合SELOR原則:S(位置相當)E(眼神接觸)L(身體微向前傾)O(雙臂放開)R(放鬆)

語言部分(請避免批評、講道理、說教、打斷,是以關心而好奇的態度詢問孩子:原來你是…/謝謝你讓我瞭解…/我很佩服或是謝謝你有勇氣將…告訴我/哇,這真的好棒喔,你怎麼會想到…

 

        當孩子愈來愈大,面對的壓力與挑戰變的愈來愈多的時候,父母雖無法直接幫忙孩子解決問題,卻可以透過擁抱與傾聽給與孩子力量與支持,增加他的挫折忍耐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孩子自然就不需要用自傷或是傷人的方式來處理壓力了。

 

    祈願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長,快樂地學習與生活。

 

轉載自「無須完美,剛好就好:SFBT教你21天看到親子關係改變的奇蹟」,日日學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