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認識與瞭解情緒—陪伴自己真實的樣貌

    情緒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我們所關心的每一個關係中-工作場所、友誼、家人,以及最親密的伴侶,都會出現情緒。情緒能挽救我們的生活,但也會造成十足的破壞。情緒可能引導我們以最實際、恰當的方式來行動,但也可能讓我們事後極為後悔自己的行為。
    情緒,無所不在。在一個眼神,在一句冰冷的話語裡。成績單上的分數、油價漲跌、幼童臉上的一抹微笑,都能引發人的情緒。我們都曾感受到情緒,確知它的存在,但當我們試圖為它命名,卻忽然詞窮。
    瞭解自己的情緒,能改善生活。當你有情緒時,能更有意識的覺察,甚至在你說話或行動之前就有所覺察;當你有情緒時,選擇如何表現,好讓你可以達到目的而又不傷害別人。不過,情緒的本質本來就難以讓人完全瞭解,想要瞭解情緒如何影響自己,我們需要願意去體會、學習去觀察,有意識地練習辨識情緒的跡象。情緒的啟動往往非常快速,快到自我意識並沒有參與,甚至看不到在某一時刻是什麼在我們心裡誘發了情緒。雖然很難控制讓我們產生情緒的事,但有可能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稍微改變誘發情緒的因素,以及情緒出現之後的行為。舉例來說,讓我們感受到憤怒的原因,很多時候是他人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有所貶抑的攻擊,憤怒出現的後果通常會是我們的攻擊行為。若我們能夠認識、理解自己,覺察到自身憤怒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擁有情緒的主導權,進一步面對情緒,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對跨文化臉部表情的研究,發現情緒是普世共通的,微笑對於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們而言是友善的;悲傷的表情同樣也會引起他人難過的情緒。然而,情緒有時會讓我們陷入麻煩,不恰當的情緒反應會以三種方式出現:第一種是感受到且表現出正確的情緒,卻以錯誤的強度表現;比如擔心是合理的,但過度反應時就會變成極度害怕。第二種是感受或解讀到自己的情緒,卻以錯誤的方式表現;例如明明在生氣,卻以冷漠的方式表現,反而顯得幼稚而產生不良後果。第三種則是完全錯誤解讀了當下情緒:問題既不在於過度害怕,也不是以錯誤的方式表現害怕,而是事後才發現當時根本沒什麼好怕的。
情緒是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感受、一組身體感覺,而我們常常能覺察到它。
在情緒剛開始時,會過濾記憶儲存的資訊和知識,只取用支持當時情緒的資料。如果能意識到自己陷在情緒之中,就能重新評估當時的處境。
    情緒無關對錯,每個人的情緒模式都不同,遇到同一事件每個人的反應也會不一樣。人們都想要處在快樂的情緒之中,不想經歷害怕、生氣、嫌惡、傷心或悲痛,可是在生活中不可能沒有這些情緒。如果能更好地認識、瞭解這些情緒,透過覺察而有機會多認識並整合自己的狀態與需求,陪伴自己各個真實的樣貌。

👉歡迎預約林晏生老師會談:https://reurl.cc/GV3lVW

參考資料:
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張老師文化出版。
保羅.艾克曼(2021)。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心靈工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