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總是討好他人,又感到委屈?找到你過度討好的成因,學習做真正的自己 (上)


「我不要再討好別人了,要勇敢做自己。」
「建立界限,不要再被予取予求了。」
「犧牲委屈是得不到尊重的,要好好愛自己。」

       這些話語是否常在腦中一再響起?但在與人互動時,卻還是不自覺地容易過度在意別人想法,討好他人,事後又一再陷入知道卻做不到的自責迴圈裡,對沒法堅守原則底線的自己感到失望。
然而,究竟為什麼真實做自己那麼難呢?

       由過往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案主的諮商歷程,以及心理學派理論的對照印證下,我嘗試將討好模式加以分類,並進一步探索形塑不同類型討好模式背後的心理動力,希望能透過瞭解成因來更理解我們自己,從討好與自責的迴圈中掙脫。

 

1.匱乏型討好

       源自內心常處於缺乏愛的恐懼與不安,容易附和及配合他人所喜歡的話語或行為,期盼從中可以獲得對方的認同與接納。個人中心學派創始人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提出「有條件的價值」(conditions of Worth)此一概念,當兒童被期待需達成某種要求或標準才會被愛,例如:「你要把東西讓給弟妹、好好聽話才是一個好孩子」、「你考試考得好,我才要帶你去玩」,因而學習到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

       然而若付出的背後是基於匱乏而有所期待,當對方和自己預期的回應不同,不論是更加貶低自己或對他人沒有同等的對待而感到難過,都反而容易變質為另一種雙方相處上的壓力。即便能得到他人的喜歡,在內心深處卻很難信任自己不需做任何事,也依然會是被愛的。

 

       於是,自我概念被他人的條件評價所取代,在不斷討好中逐漸失去自我感,因而即使被眾人圍繞,依然感到莫名的孤單與迷惘。如果你正是匱乏型的討好者,也許可以嘗試探索早期的生命歷程裡是曾經多麼渴望被無條件地關愛,並透過經驗及穿越這份深植內心的恐懼及無價值感,不再盲目向外尋求,將焦點放回自身內在。唯有能先愛與尊重自己,也才能在關係中感受那平等的愛與自由。

 

2.內化型討好


       內化作用是將他人的價值觀、行為或信念,透過觀察或未經思索便吞入,化為自我的一部分。常見的一種內化作用情況,發生在我們與人的互動模式,因深受原生家庭影響下,耳濡目染中無意識地複製了父母的行為與特質。例如父親常壓抑不溝通,結果長大後也像父親一樣,不知道如何向伴侶或孩子表達關心而導致關係疏離。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指出,我們常常複製自己成長過程所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這些模式到了現在可能已經不再適宜。

       原生家庭成員基於家族代代相傳的觀念及教養方式,或是由於處於地位和權力較弱勢的一方,因而可能在與人互動時易成為所謂的「濫好人」,使自己過度迎合他人而犧牲,甚至委曲求全以維繫關係,這些觀念及教養方式很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中變成自己潛意識自動化的反射動作,不自覺地重演父母的卑微姿態和討好應對的模樣。

 

 若你發現自己有可能是內化型的討好者,可以試著去覺察原生家庭內化在自己身上的動力,並體認到自身個體的存在,開始發展獨立自主及完整性,不再無意識地進行角色複製,將來自原生家庭中合適的部份傳承下去,而不合適的部份,也會逐漸鬆動其制約和影響。
 

       當我們內在隱藏著一個柔弱不安的孩子時,會以為自己沒有能力可以面對衝突或承受失去的痛苦,於是小心翼翼地遷就,把決定權交給他人,也讓外界主導我們的自尊與情緒。然而,如今已長大的我們,可以嘗試去看見並修復這些過往的傷口,允許自己可以傷心、跌倒及犯錯,承擔起走這條人生旅程的責任。而在這樣的冒險中,便會發現每一次的突破恐懼,都將一點一滴獲得做自己的勇氣與力量。
 

       本文介紹了這兩種討好類型的成因及因應方式,下篇文章則將介紹另外兩種討好類型:「拯救型討好」與「反向型討好」,在提供不同討好類型的過程中,與自己的內心有更深的覺察與連結。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