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總是討好他人,又感到委屈?找到你過度討好的成因,學習做真正的自己 (下)
前一篇文章《總是討好他人,又感到委屈?找到你過度討好的成因,學習做真正的自己 (上) 》中介紹了「匱乏型討好」與「內化型討好」這兩種類型的背後成因及處理方式。本文將接續介紹其他討好類型:「拯救型討好」與「反向型討好」。這兩種討好類型的背景及應對方式也與前文有所不同,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對「討好」有更深入的認識。
3.拯救型討好
美國精神科醫師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發現人們有時在團體中會不自覺地進入由「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三個角色所構成的互動模式,稱為「卡普曼戲劇三角」。這樣的三角模式多源自於童年時期的經驗,例如父母親可能因彼此間關係摩擦而產生爭執衝突,夾在其中的小孩除了受父母情緒影響外,也可能成為雙方之間的傳聲筒或接收抱怨訴苦的垃圾桶。
此時,若父母各自扮演了迫害者與受害者的角色,小孩便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藉由分擔家事、察言觀色、表現特別乖巧懂事,甚至當起父母之間的和事佬,和緩家中的緊張關係,透過做這些事來拯救這個家,以避免家庭分崩離析。於是,小孩長大後往往也習慣在所處的人際團體中成為拯救者,將團體中關係的和諧視為首要顧念,努力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
然而,卡普曼戲劇三角的關係是動態的,亦即會從其中一個角色轉換為另一個角色。例如當拯救者長期幫助受害者而開始疲倦,感到過於辛苦與犧牲,變成受害者;或是因灰心受挫而產生憤怒,反而成為迫害者。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去感受童年時期的自己多麼害怕家庭破碎,或是有多麼難過父母的痛苦,而希望透過討好讓家庭能夠維持圓滿。
當我們允許自己有無助軟弱的時候,也就能允許他人也有自身的情緒及選擇,開始看見與接納現實世界中的不完美與遺憾,明白每一個人在那個當下也許都已盡力,或是有著各自的人生課題。在這過程中逐漸體悟到:我愛你而不背負著你的情緒,我幫助你但可以不用扛著你的課題,逐漸調整為一個有著更多信任、尊重且讓愛可以流動的互動模式。
4.反向型討好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提出著名的防衛機轉理論,其中一個機轉為「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個人為了防止內在具有威脅性的慾望與衝動,因而表現出相反方向的行為。
例如在人前展現出慷慨大方的一面,來掩飾自己的吝嗇,或是表面上付出過度的愛,用以壓抑自己心中的怨懟。因此,有時當我們察覺內心有對他人不滿的念頭時,極欲修正及隱藏,卻反而變成討好,以避免去擔憂自己是否不夠善良、不是一個好人的焦慮。
其實各種防衛機轉發展的源由,是因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免會不斷面臨各式各樣的衝突與自我懷疑,為了緩解這些事件所造成的影響,適當使用防衛機轉可以發揮調適的功能,以保護我們的自尊及價值感。但若防衛機轉在此情況下過度使用,則可能造成失衡及僵化,將自己關入了需要持續討好他人的牢籠裡。
如果想要獲得自由,我們需嘗試接納自己的所有面向,包容自身不夠完美的一面。當我們可以體會到,每個人的情感都有愛和恨的部分,就像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暗的時候,就可以從非黑即白、全有全無的二元思維中釋放出來,而能以更寬容及慈愛的角度來對待自己與他人。在我們停止審判自己後,也會發現我們漸漸地可以接納他人,而就不再需要透過討好的反向作用來困住自己。
總結而言,上篇文章中的「匱乏型討好」與「內化型討好」的成因,主要是源自我們內心的恐懼或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任;本文中的「拯救型討好」與「反向型討好」則是我們因應外在世界所做出的反應,特別是對於無法接納自己或他人不完美的一面,因而使自己必須去扮演討好的角色。
討好雖然可依成因而分為不同類型,但並非每個有討好困擾的個人都能夠歸屬於某個特定類型,也有可能混合了其中兩種以上的類型。但無論是屬於何種類型的討好,都是來自於害怕真實的自己無法被人接受,而將很多的焦點放在外面的世界,渴望透過別人的愛來撫平我們的無價值感。
然而當我們嘗試從愛自己開始,也許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恐懼、羞愧、孤單與悲傷,但當願意打開心門,勇敢地去經驗了每一份感受,我們也真正踏上了與自己和解、真實做自己的人生旅程。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