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給父母的教養書│每次面對孩子,總是忍不住發脾氣?《正念父母心》:覺知當下,教養問題的解法將自然浮現

      坊間的教養書籍琳琅滿目到底要選擇看哪一本?要看多少或做多少才夠?如果太愛孩子會不會寵壞她/他?如果無法回應孩子所有的需求,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有什麼問題?不論妳/你的孩子現在幾歲,相信以上問題是身為爸媽們都懸在心上的擔憂。以下參考《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一書,會萃取部分該書精華,向各位分享如何照顧身為父母的自己,並從中找到適合當下的教養方式。

 

對自己慈悲和寬容

       當妳/你看到這邊發現自己也有上述的疑問或困擾時,首先要大大的認證自己有想做好父母職的毅力與決心,因為身為父母是地球上最難、壓力最大的工作,每個父母都會面臨困難和疲憊的時刻,所以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會有各種自我懷疑、無力或挫折時也是可以預期的,並非代表你做的不好,或是孩子有什麼問題。再來,是要培養自我關懷的態度,當你發現面臨疲憊與困難時,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給自己愛和體諒,畢竟這是全世界最困難的馬拉松,同時要接受自己是能力有限的父母,也是不容易的。另外也要看見自己的需要並放在首位,找到一些能夠讓你放鬆和充電的活動,例如運動、做正念、朋友聚會,有些時候適當的對孩子設限,例如:要求孩子晚上9點上床、有時吃方便的食物,是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以恢復量能和平衡心情。因為我們得先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才有辦法有耐心、並有智慧的承接孩子的需要。

 

實踐正念

      正念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意識形態,並以開放、無判斷和慈悲的態度接納當下的經驗、並對待自己和孩子—當你與孩子互動時,堅持全心臨在當下,接受和感受這個時刻的經驗,並以「不論斷」和「慈悲」的態度對待自己和孩子的想法及感受。在教養過程中運用正念,以更深入、更富有意識地與孩子相處,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與教養的方式就會出現在其中。例如:看到小朋友對妳/你的朋友不禮貌時,身為父母就如實的在臨在當下感受自己和孩子的心情,此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朋友面前感到很丟臉,也可能發現不禮貌的行為是來自於對陌生人的不安,而他需要的是更多時間熟悉陌生人,或是要朋友獲得小朋友的允許後才與孩子互動;而青少年對父母冷淡,或許會讓你對他們有些生氣,但可能也會發現是有與同儕相處或發展獨立的需要,而不是妳/你做得不好。

      若想將正念融入生活,可以找出片刻的安靜,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最明顯的地方,可能是鼻端的氣息、胸部或者是腹部的起伏。無論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盡量的不控制自己的呼吸,只是讓呼吸自然的流動,並觀察自己正在吸氣還是在呼氣?當你發現專注力不再呼吸上時,只需要觀察注意力跑到哪裡去了?並把游移的思緒放下,回到呼吸上,如果注意力游移了100次,把他帶回來100遍,既不要追逐思緒的內容,也不要抑制的思緒活動。

      此外你也可以把這種覺知呼吸融入生活:像是呼吸和換尿布,呼吸和目光交流,呼吸和孩子玩、讀故事給孩子聽,帶孩子上床睡覺,呼吸和同時忙多件事情而且感覺快要暴怒,呼吸和已經暴怒了,現在只好收拾殘局。運用呼吸使自己活在每一刻當下當能持續培養呼吸的覺知,能點亮當下,幫助你在更平靜和清明中保有覺知這個時刻的經驗,覺知自己和孩子的想法及感受。

 

重新與你的孩子連結

      當你開始自我懷疑時,回憶起你為什麼選擇成為父母?孩子的需要說了些什麼?幫助你/妳重新確認自己的動機和方向,時時回顧你作為父母的價值觀和目標,以及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所需要的?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雖然你可能感到挫折甚至不小心傷害了孩子,但你依然擁有深深的愛和關心,這是你與孩子之間的特殊連結,這種意識可以幫助你重新連結到你的慈愛與耐心,並給予孩子真摯的關愛和支持。

      作者在書中提到女兒曾經哭鬧不休也很難安撫,而又剛好身旁沒有丈夫能幫忙,讓作者感到很崩潰,在盛怒之下打了女兒巴掌,而女兒又更經激動以要撥打家暴防治專線反擊作者,但同時又吵著想要擁抱,讓作者癱瘓在羞愧和悔恨之中。後來作者給了女兒冰毛巾,跟女兒哭在一起,並向女兒道歉表達自己的懊悔。一小時後女兒依偎著作者,並進入夢鄉。翌日作者也與女兒相互約定,下次兩人在情緒失控時可以怎麼做以避免兩人都再度失控。作者也反思自己如果在風暴之間停下片刻,把覺知融入呼吸,或許可以意識到不需要在那個當下解決問題,就能避免用失控的憤怒來反應讓情況惡化。

      有時候最好的教養方式就在父母與孩子彼此的感受中,作者透過覺知呼吸重新與自己的情緒連結後發現自己的失控與懊悔,也看到女兒的失望受傷和憤怒後及時向女兒道歉,並從新與女兒連結進而修復親子關係,也做出有意義的示範。

 

尋求支持

      孩子的教養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因素,可能是來自孩子先天的氣質、學校的同學、社會環境、工作或是家庭壓力,當你意識到這些而需要支持和幫助時,就是做到正念的一部分了。可多和朋友、家人或其他父母交流抒發壓力找到支持和喘息,或是聆聽他們的故事可以讓自己不孤單和獲得啟發。如果需要,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的意見或支持。

 

      要記住這個教養旅程是個十幾年的馬拉松,是個連續的過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時間,並不會一蹴而就。《正念父母心》提醒我們,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保持醒覺、專注、開放、接納。如此一來,即使在黑暗、絕望、心煩意亂的時刻,依然可以退一步,以新鮮的視角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回到當下,活在當下,每一時刻都是新的開始,也會發現適當的教養方式就在其中。

 

資料來源: 書籍《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