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夫妻對教養總是不同調,該怎麼辦?
兒童節將至,當我們越來越注重孩童的權益,歡欣鼓舞地為兒童慶祝時,可曾想過孩童所在的第一個社會:家庭中,孩子每天所看到的畫面是什麼樣子?
當個案帶著親子議題前來諮商,在抱怨孩子如何暴衝、固執、疏離或叛逆時,看到的並非只是單純的親子互動不良而已,往往,孩子真正問題的背後,總是帶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夫妻議題。而夫妻之間的教養不同調,往往更加重了孩子問題行為的程度。
「我先生只要小孩唱反調,或者調皮、哭鬧,他就發脾氣吼孩子,甚至怒打小孩,我一向主張給孩子愛的教育循循善誘,先生對孩子的方式讓我很受不了。先生一罵孩子,我就會罵先生,他的方式是不對的,會傷到孩子,但他卻更加火爆,孩子就更生氣或哭得更大聲,家裡常常這樣雞飛狗跳,讓我真是筋疲力盡…」
「我太太對孩子要求很高,要孩子到處補習的,我叫她放輕鬆,她就罵我不能都這樣順著孩子,罵我對孩子的問題不聞不問。她罵我,我也火了,是她自己要把自己搞得這麼緊繃啊…」
即使出身同樣的原生家庭者,都有可能在教養議題上有不同的看法與作法,更何況來自兩個不同文化家庭的男女。夫妻間每天與孩子互動的細節很多,不可能透過一篇文章來羅列,但是有三大原則我想在此分享一下:
★換位感受與思考:當您是這個孩子時
當您跟另一半在為孩子的事爭吵時,能否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暫停一下,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已無法克制的讓衝突發生了,事後當情緒緩和下,想想假設你是你的小孩,你這個小孩希望看到的父母畫面是什麼?希望聽到的語言聲音是什麼?
夫妻間為孩子爭吵,看似愛與關心孩子,但孩子有真正接收到這份愛嗎?愛的教育的循循善誘只用於對待孩子嗎?那孩子會如何看待父母言行不一致的情況?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想到孩子的立場時,會跟另一半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嗎?
以兒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兒童傾向關注事物或事件的細節,並會覺知到在特定時空所經歷的特殊事件與情節,而產生插曲性記憶,這樣的插曲性記憶雖是新穎清楚,但也受限於孩童的容量而容易忘記。不過只要同樣的插曲性記憶重複發生好多次,就會在兒童的記憶庫中轉換成一般性記憶甚至長期記憶,兒童並會對此記憶內容賦予他自己個別的解讀與意義。
所以,當夫妻之間因為教養不同調常常發生衝突互相指責對方時,孩子的記憶與解讀就有可能會是:「都是我的錯,是我害爸媽感情不好,我很糟糕!」(自我負向歸因)、「我好孤單,沒人關心我的感受!」(自我疏離)、「我好害怕,我會不會被拋棄?」(不安全感)、「爸媽真的有愛我嗎?是我不值得被愛?」(自我懷疑與否定)
孩子的暴怒、叛逆乖戾、逃避、沉默或不斷討好、功課滑落、人際不合等等的問題行為,很可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面對父母這樣不同調的衝突下的焦慮反應了。
★教養不同調時的另一個很重要原則,是同理與覺察
傾聽與同理另一半為何如此教育孩子的原因,放下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誤的指責,如此才能讓另一半感受被理解與支持,而能放下對立,願意試著找出共識與平衡。
而實務來看,這個最後可以跟另一半站在同一邊的人,往往是能比較敏銳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且情緒調節較快的一方,願意改用冷靜的態度來帶動另一半控制情緒,進而調整行為。
所以,別讓情緒誤了教育孩子的美意,夫妻雙方是否能找個時間冷靜下來好好溝通,了解彼此在教育孩子時的期望很是重要。
★教養觀念可以不同,但教養態度與對另一半的在乎必須一致
當面臨不同做法時,表達希望能如何被同理,希望對方採取怎樣的作為,自己也願意嘗試理解對方的想法,因為這也在傳達彼此對彼此的在乎,尤其在孩子出生後就因太太投入孩子,長期被太太忽略的先生,很需要這樣終於被太太看見的時刻的。
#家庭裡的正確序位是先夫妻再孩子,所以當孩子與另一半同時有需求時,是要以另一半的需求為先,而不是孩子優先。比如說,當先生與孩子起衝突時,太太能把先生放在優先位置,和緩的先跟先生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覺得被孩子冒犯了,也許你更多的是難過,我們等下再好好談談這個感覺及可以怎麼做。」,然後再轉向安撫受氣或委屈的孩子。
若孩子因為衝突而有肢體的碰撞,先確認孩子是否有受傷,但這中間請停止任何對另一半的責備,一樣關心另一半的狀況,緩和後再溝通。事情的發展,就會在這樣的在乎與冷靜下,有了柳暗花明的結果。
愛,是順水傳遞,而非拿著水桶互潑對方,兩方濕了身,但旁邊的小孩早已被水淹了。有穩定支持的婚姻關係,一致的教養態度,才是化解孩子問題其中一把重要的鑰匙喔。
👉歡迎預約柯宥璿老師諮商:
https://reurl.cc/GV3lVW
圖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