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把握教養六原則,正向學習跟著走
涵芳今年小學六年級畢業,小學時期品學兼優,是個人人稱羨的好孩子。小學畢業後,涵芳在家長的安排下,接受明星國中的資優班鑑定考試,他們很努力準備,希望能夠透過這次的能力分班。考試結果出爐了,天不從人願,涵芳並沒有如預期般,順利甄試上資優班。當晚,涵芳情緒相當低落,媽媽見狀,認為不是辦法,於是牽起涵芳的手,以輕柔的口吻告訴涵芳:
「芳芳,走,我帶你去吃義大利麵」。
「為什麼」?(一臉困惑)
「慶祝你沒考上呀」。(輕柔地說)
「慶祝我沒考上!!.....」(驚訝,心裡卻感到生氣,覺得媽媽說反話)
面臨這樣的學習挫敗經驗,正在發展中的孩子,自然有很多負面的想法產生,「覺得自己不好」、「覺得自己很笨」等等。這時候若家長對成敗表現出責罵、失望的態度,就容易增強這個負向感受;幾次相似的經驗後,這樣的負向想法會逐漸穩固,成為一種思考型態,未來面臨壓力情境時,就容易有負向憂鬱的情緒感受。而許多研究也證實,憂鬱的情緒並不利於健康身心的發展,因此,如何有效面對挫折,成為孩子在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驗,就是一項重要課題。
美國學者Seligman強調「正向經驗」(positive experience)、「正向特質」(positive trait)、以及「正向環境」(positive community)能引導出較佳的幸福感受與生活品質。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若能夠結合上述三點,創造一個「正向學習」的經驗,那麼不僅可以減少負向情緒感受,也能夠創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對孩子來說是個寶貴的生活能力。「正向學習」經驗不特別強調成功經驗,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表現出正向思考特質、展現學習熱忱、以及家庭給予正向情緒支持等。那麼,家長要如何創造正向學習經驗呢?
一、接納孩子的感受
面臨挫折時,陪伴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生氣?挫折?懊惱?或者是其他的情緒。允許孩子在這些感受中探索自己面臨挫敗的反應,家長不帶任何評價的,也許只是簡單的拍拍肩膀、擁抱、或者經驗分享與安慰,就是張開雙手的接納和陪伴。如此一來,孩子也能在安全的環境中短暫獲得喘息,更重要的是,透過失敗的經驗接納自己的挫敗,然後再重新出發面對挑戰。
二、分析可能原因
有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用責備的方式來檢討錯誤,「你就是沒有好好念書、誰叫你一整天打電動...」,責備的語氣會引發孩子抗拒的感受,甚至因為感到被責備而更挫折,反而無法達到檢討的功效。此時,家長可以先讓孩子列出失敗的可能原因,再將自己實地觀察回饋給孩子,兩者的對比下,孩子很容易發現盲點所在。但是也請家長謹記:分析原因的目的不在責怪,而是讓孩子清楚造成失敗的可能原因,並試著避免產生相同錯誤。
三、正向看待失敗
家長看待挫折的態度,對孩子是個身教的學習,是具有模仿效果的。面對孩子的挫折,家長的情緒或想法會影響孩子看待失敗的角度。「都是你自己不好好準備」、「沒考上就算了阿,難過也沒用」....又或者是「你只是這次考試失敗」、「失敗也有好處的」、「失敗後才有機會發現問題點」。正向的觀點會減緩低落的情緒,甚至引發正向的行為改變。涵芳的媽媽告訴涵芳:「你長大過程中,會有很多失敗,這只是其中一次的失敗;失敗了媽媽雖替你感到可惜,可是妳也學習到怎麼面對失敗,所以考試的失敗不算完全的失敗」。
四、跳脫成功與失敗的二分法思考
在低落的情緒中,我們的思緒很容易只分為「成功V.S.失敗」、「對V.S.錯」、「有V.S.沒有」的二元思考。當陷入二分法思考時,比較容易引發災難式思考(沒考上資優班,我以後的成績一定很爛),想法也顯得比較僵化,不容易接受新的觀點。這時候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二分法的思考模式,反而會讓情緒更加困擾。另外家長也可以提供反例來挑戰孩子的信念。當涵芳認為考不上資優班就是自己沒有能力時,媽媽可以這麼反問:「過去當你月考考差時,你並不覺得自己沒有能力」
五、認同自己的努力
如上所述,孩子很容易僵化在成功與否的二元思考,家長可引導孩子肯定自己在準備考試或因應壓力過程中,具體的3~5個好行為,例如:媽媽對涵芳說:「你為了準備考試,花了很多時間念書;還有你也做了很多練習題,幫助自己進步」,家長讓孩子清楚明白努力的過程也是值得肯定的一部分。
六、累積失敗經驗是成功的過程
華裔球星林書豪曾說過:「在學習成功前,人必須先學會失敗」,在獲得球隊青睞之前,林書豪總是在板凳上等待上場的機會,他把專注力放在每次的練習,持續等待成功的降臨。由此可見,在每次的失敗中累積小收穫,就是往成功前進一小步。因此,家長可以將失敗「正常化」,鼓勵孩子在每次的失敗經驗中,找出「小收穫」,然後繼續接受下次的挑戰。
正向學習經驗引導孩子不抗拒學習或挑戰,培養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即使失敗了,仍然可以保有「再次挑戰」的安全感。正向學習態度讓孩子不再以「挫敗」來看待自己,也使孩子和家長都能以「欣賞」的角度看待失敗經驗,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基石,帶著正向、積極的視野面對生活中每次學習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