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孩子,我想了解你─用繪本協助孩子覺察情緒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繪本,家裡有很多的繪本,例如《是誰嗯嗯在我頭上》、《雨小孩》、《誰要吃草莓》、《我好嫉妒》….但有一年,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也許是當時的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我不再需要看小朋友看的書了,也許是為了追求一種「脫胎換骨」的儀式感嗎?我一時衝動之下,把家裡五、六成的繪本都丟掉了,以此行動來象徵「我長大了」的決心,如今回想起來真是後悔莫及。


  時至今日,小時候對繪本與書本的喜愛,讓我開始學習透過繪本來更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也慢慢發現不只是小小孩、小孩可以看繪本、可以喜歡繪本,大小孩、青少年、成年人、長輩….等,任何年齡層的讀者都可以喜歡繪本,同一本繪本在不同讀者的閱讀與解讀之下,將迸發出不同的光彩,咀嚼出不同的滋味。


  以下透過簡單三個步驟,分享如何使用繪本與孩子「說心情」:

1.引起孩子動機

2.討論角色情緒

3.協助覺察孩子的情緒

 

1.引起孩子動機

  「繪本是工具,需要有興趣」,有些孩子適合在「有限制的環境」下看繪本,例如在家裡、特定的故事時間,有些孩子可以在書店、圖書館很自發地找到想看的書,大人可以試著去邀請孩子、加入孩子(「你在看什麼呢?我可以跟你一起看嗎?」、「這本書裡有一隻好可愛的大獅子,你想跟我一起看嗎?」),就算孩子有興趣的時間只有五分鐘,就被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也沒關係,這是孩子發展上的限制,我們可以先從「少量多餐」開始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2.討論角色情緒

  繪本是圖像式語言,可以帶著孩子去觀察書中角色的表情、行為,帶著孩子去擴充情緒形容詞的資料庫,當孩子有能力去辨別單一情緒(「小豬在生氣」)或同時存在的兩、三種情緒(「小豬覺得又生氣又難過」)後,可以再帶在孩子去認識故事情節中所呈現的情緒變化歷程(「小豬媽媽對小豬生氣,小豬就變得更生氣了」),此過程不僅幫助孩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情緒,也可以試著推測別人的情緒。

 

3.協助覺察孩子的情緒

  若當孩子有強烈情緒,可想而知,是無法像平常一樣拿一本繪本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討論,此時大人可以做的是「有根據的」去猜猜看孩子的感受(「我看到你好用力丟東西,你怎麼了?」),或者進而同理孩子有情緒是「有理由的」(「我看到你好用力丟東西,弟弟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把你的東西拿走,難怪你真的好生氣。」),當孩子情緒高張到聽不進去任何話、甚至不允許大人跟他說話也沒關係,我們可以給予保護與時間(「你好生氣、好用力朝我丟東西,我五分鐘後再來找你說話。」)。

 

  最後,了解孩子的過程很難、很煩,好比一直低頭、彎腰,保持不舒服的姿勢對孩子說話,長久下來除了「心很累」,也會覺得腰酸背痛、懷疑自己,協助孩子的同時練習安頓自己,當大人學習接納、安頓自己的情緒,也在為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

 

圖片來源:https://www.learningpotential.gov.au/articles/picture-book-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