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轉職後心調適
在職場,每到農曆年前後總會有一波離職潮,有些人會等領完年終獎金後再提出離職然後農曆年後再換工作,但也有一些人在還沒領到年終獎金就提出離職。然而不論選擇哪時候離職,人只要是換工作,到新的工作單位報到總會需要一段時間的轉職適應。因此,繼年前和大家分享「轉職前心評估」,這次則分享「轉職後心調適」。
轉職需要勇氣
我認為人在面對轉職都需要勇氣,因為要先走出舒適圈,放掉既有熟悉的工作環境和同事情誼,甚至可能是習慣且富有情感連結的薪資、獎酬或公司活動、旅遊等好康福利。因此一般人要離職並非全然以薪資和職稱為考量,即便新工作談的薪酬有多好,離開現職就是一種取捨。通常一個人初到新工作單位,需要投入的心力比原工作單位還要高,因為我們對新工作環境的不熟悉,需要更多時間的調適。
一般企業大都訂有不同期限的試用期,試用期主要是評估新人在這段期間的工作表現有沒有符合該職務所需的職能條件、人際溝通協調的能力,以及對公司或團隊文化的適合性。所以,試用期是公司對新人績效評估的第一道關卡。有些新人能順利的通過試用考核,有些人則因某些原因而被延長試用期或因不適任而離開。
職場新人的潛規則
職場對新人的加入有一些潛規則,像是人們對於新人到職前的傳聞和預期心理。如果你在職場打滾多年,這些潛規則或許也不陌生。像是有些同事會在新同事到職前傳聞他在其他公司的風評,又或是預期新人到職後可能遇到的人事或對於新的工作能不能接的住、過不過得了試用期,又或是期待新人新氣象帶來什麼新作為等。所以,我覺得新人轉職到新單位,可以平常心看待你周圍同事們的眼光,他們看你可能有不同的心態或角度,可能是看好戲的心態,也可能沒什麼心機。我所謂的平常心看待是:這就是職場文化,也是我們在職場歷練不同工作的社會化歷程。
我在職場任職人資主管多年,每當觀察到有些看好戲的人以冷漠對待新人,我心裡總會納悶這些人為什麼不是幫助新人在新職務表現成功,這樣我們就不用再重新招募、重新訓練,既有的同事也可以在新人對工作上手後,加速分擔工作量,減輕現有人力的工作負荷或超時工作的情況。但顯然有時候就是事與願違。所以,對於轉職後的新人,我認為心理調適、與同儕建立合作關係是第一步,主動友善的打進既有同事的小圈圈,花時間和他們一起作息(中午一起外出用餐、一起加班或下班)搏感情,認識和熟悉他們的待人接物、團隊文化,一開始多花一些時間和心力在這些你每天要一起工作的人和事,建立情感連結和對工作內容的熟悉是必要的。
試用期的關鍵30/60/90天
以前我曾聽人說:新人到職有所謂的黃金100天,可是我想分享的是新人到職後的關鍵30/60/90天。雖然公司可能和你在勞動契約訂定試用期,但我認為新人到職後的每30天都要自我檢視對工作內容的熟悉程度、對所負責的業務範疇連結哪些人和哪些事也要搞清楚。即便試用期還在認識和建立同儕關係,我認為試用期的前二個月(60天)是關鍵期,新人的表現是否符合職務的要求,其實在前二個月已大致底定,剩下的一個月(試用期滿前的30天,假設試用期共有90天)可能只是主管的最後觀察和再確認。
此外,我也認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主管從新人到職的第一天就開始做績效評估,甚至是從新人聘書簽回就開始在觀察了。當然也有些主管等試用期滿才跟新人談對他的工作觀察和回饋,這或許也符合公司規定,只是倘若遇到新人不適任,雙方面對後續的不適任溝通可能又得花上一些時間,後續的招募甄選接替人選也需要時間。
手握「選擇權的鑰匙」
通常新人在試用期有公司面的評估,像是單位主管對新人的工作表現和新人對公司文化及團隊的適性評估,但新人本身也要自我評估對公司與團隊文化的契合、對工作內容的喜好與熱情,工作內容是否與面談所認知的一致,然後主管、同事好不好相處,他們是你的幫助和學習對象還是扯你後腿或拖你下水的人,套句現在流行用語就是「豬隊友還是神隊友」。有時候,就算新工作的薪資比原本的高出許多,但主管的領導風格就是與你不對盤,又或是和同事相處起來就是關係很卡,那也要好好想想要不要久待。再者是公司財務面的風險評估,最近一年有沒有欠發員工薪資或面臨財務危機,還有公司有沒有要你做一些與法不合或不符合你的價值觀和信念的事。如果進公司前沒有做足風險評估,試用期也要好好察言觀色,以自我評估試用期滿是否留任。
總之,如果你在工作中對人的關係或在事的複雜中卡住,都要記得我們手上握有一把「選擇權的鑰匙」,我們可以評估、選擇和決定面對困境時,是懷抱希望待下去,還是可以坦然放下,迎向下一個機會和希望,走自己的新路。就算當下心裡迷惘看不清前方的路,還是可以尋求專業協助,陪伴你找到屬於你的路,行使專屬你的「選擇權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