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
Story 5:過年是誰要你做個好媳婦?
Story 5:過年是誰要你做個好媳婦?
在文化的無形力量下,媳婦角色被形塑,並深深種植在心中。有時候我們希望能夠「自主自由」或「被認可」,卻因為沒有勇氣改變,或是在帶有文化標準的揣測下,讓自己備感壓力,最後,反而把自己的期待,誤認為是他人的期待……
看著翔宇握著靜宜的手,緩緩走出諮商室的背影,突然一陣感動。有多少媳婦,仍在文化角色與真實自我中相互拉扯;又有多少丈夫,能真正體會並關懷在文化衝擊中的太太。心中再次浮現靜宜的話語,說出多少已婚婦女的心聲…
「過年又不是你煮飯,你說得輕鬆,為什麼我要做這些。」前幾年婆婆掌廚,靜宜在旁當幫手也就安全過關,今年婆婆腰痛不能久站,靜宜接到電話戰戰兢兢應和著,掛上電話後,兩個星期寢食難安。
「你不要跟你媽說!好像我這個媳婦很難搞,都不願意配合你們家習慣。」
「反正我不管怎麼做,他們都不會滿意的。」
靜宜雙手不停搓揉,焦慮就像螞蟻已經爬滿全身,難以安坐。
「你要不要試著說說,你覺得你口中的『他們』對你的期待有哪些?」我邀請靜宜寫下期待清單:
一、 婆婆期待我再生個兒子傳宗接代
二、 婆婆期待我扛起長媳的重責大任
翔宇看見靜宜的期待,覺得好奇困惑,過年燒飯怎麼扯到要生兒子?女兒君君出生三年了,媽媽疼愛有加,自己沒聽過媽媽說起要再生個兒子,再加上弟弟結婚也好幾年,根本沒打算生小孩,媽媽也從來沒催過,總是說著兒孫自有兒孫福,為什麼靜宜會這樣想呢?
華人文化對婆婆的刻版印象─全天下的婆婆都一定期待媳婦生兒子,不然會背負沒有傳宗接代的罪名。靜宜沒有勇氣和婆婆澄清,只用文化標準揣測婆婆的心意,總覺得自己沒做到好媳婦該做的,生個兒子讓婆婆過年抱孫,婆婆就一定不喜歡自己,自己不是個好媳婦。
那所謂『長媳的重責大任』,又是什麼呢?
原來,靜宜的媽媽是長媳,從小看媽媽如何撐起大家族─侍奉公婆、照顧弟妹、賢慧持家,因而獲得公婆的信任與姑嫂妯娌的敬重,更在婆家佔有一席之地。
仔細區分『長媳的重責大任』這個期待,可能因為媽媽身為媳婦角色對自己的期待,媽媽雖然沒有明著要求靜宜,但靜宜長久內化了長媳應該如何的僵化觀點,認為自己應該做到像媽媽一樣稱職的長媳,不知不覺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期待,並不一定是婆婆對靜宜的期待。
但同時,童年的靜宜也看見了媽媽身為長媳,吃了多少苦頭,掉了多少眼淚,自己早就暗暗下了決定,不要跟媽媽一樣當苦命的阿信…
給妻子的話
■為自己做出新的選擇
文化無形的力量,的確形塑一個沉重的媳婦角色,根深蒂固地種植在你的心裡,像是一個緊箍咒,無法自由逃脫。如此矛盾的心情,你期待自己要做得跟媽媽一樣好,不然無法在婆家生存,獲得夫家的認可。同時,你下定決心絕對不要成為媽媽,因為你看過太多辛苦的女人,而你選擇出國留學、擁有自已的事業,你主張性別平權的獨立思想,想要擁有真正的自主自由。
你不知不覺陷入僵局,因為任誰也無法同時滿足這相互矛盾的假設,心裡吸收了華人文化教條的價值觀點,又因無法符合標準內心拉扯。可能你自憐自艾,無論怎麼做都不會有人認可你;或者,你生氣指責他人,想要向外推翻文化,獲取你想要的自主自由,然而,最難推翻的不是外人,而是深植內心的文化包袱。
親愛的你,唯有為自己負起責任,做出新的選擇,才能真正獲得你想要認可與自主。如果你最想要的是「被認可」,那你可以學習一致性的澄清,了解他們對你的期待是什麼,評估你是否能接受這些期待,至少你不會做了很多都不是他們要的,然而,無論最後婆家是否認可你,你都得好好認可自己。
如果你最想要的是「自主自由」,你得自己先打從心底接納自己或許就是「非典型媳婦」,雖然可能不擅於廚藝、不想要生兒子,但依舊可以用你的方式照顧關心婆家,或許有可能無法得到婆家完全的認可,也可能有機會與婆家保持創新而平和的關係,無論與婆家的關係如何,都是出於你自主的決定,你保有自由選擇的空間與彈性。
■成為期待的主人
薩提爾說,冰山層次裡的期待分三種,第一是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第二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第三是自己對別人的期待。
分辨期待從何而來,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每一個期待,如果未經澄清和篩選,就像一顆顆沉重的大石頭,壓在身上喘不過氣。眾多來自文化的期待,但在每個家庭中,都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如果把自己套在媳婦位置,來者不拒通通收下,必定難以消化。抽絲剝繭層層打開,才能看清楚期待真正的樣貌。
以為來自婆婆的期待,一方面可能是對於婆婆角色的刻版印象,也是未經檢視,就直接套用的結果,一方面也可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而發展出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唯有真正看見婆婆這個人,而不是她頭頂上的「婆婆」角色的帽子,才有機會與婆婆產生連結與對話的機會。
看著上面的期待,再一次真誠面對自己,將期待的責任拿回來,成為期待的主人。你可以重新思考,抱著這個期待在此情境下適合嗎?自己感到舒服嗎?別人又受到什麼影響呢?如果此時原本的期待已經不適合了,可以選擇放下,並且為自己創造新的期待。
給先生的話
■真實對話不討好
陪伴太太的路上,你可以協助她一起澄清每個期待,分享你心中媽媽對於媳婦角色的期待。這並不容易,當你急躁地想要解決問題或安撫情緒時,或許你會粉飾太平說好話安慰她,但這樣不但沒有辦法讓她感覺比較放鬆,反而讓她感受你話中的討好,更難相信你。這樣一來,非但沒有澄清,演變為她更努力舉證她感覺到媽媽的敵意,而你又得拼命說媽媽好話,來回辯論的結果,最後從澄清變為衝突。
■尊重太太的選擇
與太太分享的過程,理解當她說起對婆婆的擔憂時,可能出自於文化背景及成長脈絡,而非對你母親的詆毀。邀請你更多真實的回饋,分享你覺得媽媽可能比較在意的部分,這並不是一個要求,而是一份協助。最後,尊重太太而非替她做任何的決定,相信太太是一個成年人,她可以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並且為選擇負責。
( 圖片及文字皆出自親子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