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阿德勒遊戲治療

一、理論介紹

 1.阿德勒理論基本假設:人是不可分割的、社會性的,及有決策力的生物,人的行動和心理變化具有目的。每一個人都被視為存在於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具有做決定和選擇的能力(DinkmeyerDinkmeyer & Sperry,1987)。

2.阿德勒表示,人具有深植的社會性,是目標導向的、主觀的、創造性的生物,必須被看成是一個整體;他相信兒童的遊戲反映出行為或生活型態的獨特態度。

  3.阿德勒學派視所有的現實為主觀的,且受限於個人對情境的知覺;阿德勒遊戲治療師要幫助兒童探索其對自己經驗的替代知覺或看法。

  4.Kottman2003)解釋深植的社會性意義為個人努力追求歸屬,兒童的親子關係和手足關係顯示出兒童對於家庭的歸屬感為正向或負向的。

  5.會談對象為凡是與兒童共同居住的每一個人都應被會談;會談重點是要評估兒童社會興趣的發展,深植的社會性愈正向,顯示其社會興趣愈高。

  6.阿德勒學派相信人都是目標導向的,其行為具有目的性。

負向(不良)行為的目標

正向行為的目標

1.注意力

2.權力

3.報復

4.無能力

1.注意力、參與、貢獻

2.自主、自我負責

3.正義、公平

4.避免衝突、接受他人的意見

  7.兒童使用自己對現實的獨特看法,形成一套對發展生活型態有害的個人邏輯,遊戲治療師可提供兒童對事件的另外替代看法或不同的詮釋,幫助其發展改變觀點的能力,及為自己選擇如何看待某項處境來負責任的能力。

二、玩具的選擇

  1.功能:(1)建立兒童與治療師的良好關係。

          (2)表達各種情緒。

          (3)檢驗及角色扮演兒童生活中的情境和關係。

          (4)提供安全的環境以測試行為和情緒的界限。

          (5)強化兒童的自我感。

          (6)增進自我了解。

          (7)改善兒童對於行為和情緒的自我控制力和個人責任。

 

2.類組:(1)家庭/撫育性玩具~探索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和家庭氣氛。

    (2)恐怖的玩具~檢驗錯誤信念、察覺威脅或過去創傷。

        (3)攻擊性玩具~探究控制和信任問題。

        (4)表達性玩具~暢談感覺和家庭關係,及表達創造性。

        (5)裝扮/想像玩具~檢驗關係及演練新行為。

  3.最重要的要素並非玩具的選擇或遊戲室的設計,而是治療師的態度。

三、治療師的角色

  1.治療師和兒童有平等的權力和責任;使用適合兒童理解程度的語言,使兒童能夠確實了解治療關係及其限制。

  2.治療師使用追蹤行為、重述內容、反映感覺、回答問題、詢問、互動、角色扮演、合作、鼓勵、設限、清潔遊戲室之技巧,激發兒童自我了解和領悟。

  ~兒童問題類別:實際的、個人的、關係、過程,治療師回答之前須考慮問題的根本意義和目的。

  3.治療師問兒童問題,只問開放式問題,不問為什麼,將問題焦點放在「現在」,兩類問題:(1)獲得主述問題或是兒童日常生活事件的相關訊息;(2)探索兒童的生活型態。

  4.治療師選擇和或不和兒童玩,需考慮其具有治療性,或是符合治療目標;選擇參與角色扮演可使用「悄悄話」技術。

四、治療單元的建構

  1.治療階段Kottman,2003

(1)和兒童建立一種伙伴關係;

(2)探討兒童生活型態;

  探尋兒童的生活型態有兩個基本信念:瞭解兒童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看法的基本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如何形成個人特有行為模式的運作方式。了解家庭氣氛、出生序、家庭星座、早期經驗都有助於探討兒童的生活型態。

(3)治療者開始嘗試性的統整前面線索,做出結論並協助兒童對其生活型態獲得洞察;

(4)重新導向和再教育個案:有三個目的:a.學到新的方法面對自己、他人和世界;b.表現出適當的行為;c.和別人相處。

    2.兒童生活型態的跡象可從兒童習慣性的遊戲主題,及兒童與治療者和他人的互動中觀察所得。

    3.阿德勒相信兒童的遊戲方式即是兒童對日常生活將扮演的角色所做的排演,觀察兒童在遊戲團體中的表現可以了解兒童的社會興趣。

    4.結構式遊戲介入方法,會運用布偶、娃娃屋、競賽遊戲。YuraGalassi建議可使用團體遊戲來重新導向兒童行為。

    5.阿德勒治療師通常會在第一次遊戲治療單元中做筆記,記錄兒童的行為目標、社會興趣的程度、生活型態,及其他自由遊戲方面的內容。並在第一次治療單元結束後,會在兒童面前提供父母一份有關治療單元的簡要報告。

    6.遊戲治療單元是目標取向的,治療方法以轉介原因為根據。阿德勒遊戲治療師會介入兒童的自由遊戲,以引導兒童學習必要的技巧,游移於非指導性、自由遊戲的工作模式,再轉成為較指導性、活動導向的工作模式。

參考資料

高淑貞(總校閱)。魏心敏、王孟心、王世芬合譯(2008)。遊戲治療導論。臺北:華都文化。

王泳貴(2001)。阿德勒學派的理論及其在遊戲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