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
臺北市中崙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網路小品文【諮商充電站】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綜合了Sullivan的人際理論、客體關係理論和家庭系統理論,包含了三個基本假設:1.問題或困擾源於人際;2.家庭經驗是學習自我與他人的根源;3.諮商關係可解決問題。
一、改變的關鍵:諮商關係
人際歷程取向的諮商關係有幾項特性:涵容(holding)、合作關係、諮商師真誠一致、當事人主動參與、尊崇(honoring)當事人的抗拒,這與Carl Rogers所說的諮商員應具備同理心、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懷有相通的概念。藉由諮商歷程與關係,引發、辨識個案的人際衝突,個案可能再次經驗到原有痛苦的行為模式,諮商師持續提供個案安全、涵容的環境,以便個案可放心地嘗試新行為,唯有諮商師真正地與個案同在,此一修通(working through)歷程才能促發改變的發生。
二、矯正性的情緒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要能創造矯正性的情緒經驗,諮商師本身要具備穩定、自信的特質,讓個案改變對他人、對自己的知覺,而諮商師的回應不掉入個案過去熟悉且不良的關係模式,反倒是能提供一個嶄新、活力的互動經驗,提升個案的自我價值感。記得有一次,個案情緒失控,但我並未如他所預期地跳進其舊有的互動模式,我泰然地坐在諮商室面對他的狂叫怒吼,穩穩地接住那有如狂風暴雨的情緒,沒有一句指責或評價的話,個案感受到他被完全地接納,也因為這一刻不同以往的矯正性情緒經驗,創造出我與他深度相遇,個案更能安心地探索他內在的痛苦與掙扎。
三、歷程評論(process comment)
歷程評論相似於「立即性」(immediately)、「後設溝通性的回饋」(metacommunicative feedback),每一治療關係當下同時間有諸多不同層次的溝通正在發生,概略分為「內容」與「歷程」,其中包含了個案正在訴說內容或是事實、個案故事背後所欲傳遞的真實、諮商師與個案如何互動的過程。
諮商師需具備專業的敏感度,除了要聽懂個案的故事內容,還要能聽出個案的「弦外之音」,藉由此時此刻的諮商關係,引發個案立即的、公開的、真誠的討論,協助個案對自己與諮商師的互動型態有更多的覺察,並且覺察是否也以相似方式回應他人。利用歷程評論,諮商師可邀請個案探索隱藏在人際行為背後的訊息,接觸內在衝突的、功能失調的人際模式,在諮商關係中體驗新的互動關係,並發展適切的人際因應模式類推在日常情境的互動關係中!
參考文獻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著(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鄧文章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臺北: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