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合作取向治療之對話空間 【諮商充電站】

臺北市中崙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網路小品文【諮商充電站】

合作取向治療之對話空間

一、重要概念

    後現代思想的知識和語言概念表明了合作取向的中心思想,亦即「哲學立場」;此哲學立場指的是在關係與談話中的「存在之道」:一種跟我們在治療中遇見的人們一起思考、經驗、行動,以及回應他們、跟他們發生關係的方式。Anderson稱合作取向治療為「生活哲學」的實踐,它是一種取向,而非心理治療的理論或模式。

此哲學立場是一種真誠而自然的態度,透過「一起」(with)的過程在本質上較具參與性與相互性。「互相連結」(interconnected)特性會影響治療師的專業知識和參與感:為對話與合作關係創造並促成一種隱喻「空間」。

二、對話空間

對話是跟他人或自己交談,以尋找某種意義或理解。強調的是「一起做」(doing with),參與者互相投入對方,共同探索,一起沈思、檢視、質疑和反思。傾聽則是試著用對方的觀點去聽到且聽懂他所說內容的歷程之一,它是一種參與性的活動,需要回應,以便試著去了解~也就是真誠好奇,提出問題以了解對方說了什麼,而非你認為他應該說什麼。

(一)「回應式的積極傾聽和聽到」(responsive-active listening-hearing):

1.邀請案主說出他們的感受、內心的擔憂,因此為了幫助案主分享他們的故事,治療師必須躍入案主的世界,並對案主看待問題的觀點、問題的肇因、問題的所在和解決方法等表示興趣;為了免除誤解而提出的意見和問題,必須以專注、好奇的態度為之,藉以傳達出想要正確理解的興趣。

2.是治療師的一種自然態度和舉止,傳達出真誠的興趣、尊重和好奇,並給予案主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說故事。

(二)加強對話的可能性:

    對話,是一個將詮釋再作詮釋的互動過程。一個詮釋會邀請另一個詮釋;詮釋是理解的過程,在試著理解的過程中,新的意義就會產生。如此來看,詮釋不是無聲、被動的過程,它是主動、互動、回應的過程,其中包含了傾聽、聽到和說出。聽者對說者做出回應,說者再對聽者作回應,兩人互為說者與聽者,說出來的話就在這一來一往間形成其意義。

    傾聽、聽到和說出是一種態度的表達,這種態度導致空間成為一個因關係性對話過程而存在的聚會場所。以下是一些該注意的事項:

  1.以尊重的態度傾聽、聽到和說出:尊重是一種關係性的活動,它不是個人的內部特質。尊重是具有並表現出對他人價值的敬重和體認,它是透過態度、聲調、體態、姿勢、眼部動作、話語及環境傳遞出去的。

2.學習者的心態來傾聽、聽到和說出:對對方保持真誠的好奇心,治療師必須真心相信自己可以從案主身上學習。傾聽、回應、表達出你真的對他所說的內容有興趣。

3.傾聽、聽到和說出以便了解:了解是永無止盡的,對於已經知道的部分仍要存疑,因為已知(knowing)會干擾對話,阻礙治療師認識他人、受人啟發,以及真誠對話中原有的自發性,它也可能維持或增加兩人之間的差異。

4.小心地傾聽、聽到和說出:停頓是重要的,不要急著開口:給對方時間把話說完,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想一想要說什麼,以及想怎麼說。

5.自然地傾聽、聽到和說出:傾聽、聽到和說出是一種關係性的活動和過程,而不是技巧。如果為了避免對話的複雜性而把它簡化為技巧,可能會干擾或失去我們自然地社交和談話的能力。

參考文獻

Harlene Anderson著(程婉若審閱;周和君譯)(2008)。合作取向治療~對話、語言、可能性。臺北:張老師文化。

Harlene Anderson, Diane Gehart等著(周和君、董小玲譯)(2010)。合作取向實務~造成改變的關係和對話。臺北: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