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心理諮商為什麼能療癒?一切都要從「關係」說起
心理諮商為什麼能療癒?一切都要從「關係」說起
在這個時代,心理諮商專業的使用已經越來越普及,許多人會在需要調適壓力時,或是生活、工作、升學、失戀、教養、親子關係、對人生感到迷惘、空虛…出現各種困擾時想到該去找個心理諮商專業的人說一說。但是來尋求心理諮商的民眾當中,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心理諮商究竟是什麼?又為什麼會產生效果?
心理諮商究竟是什麼?
心理諮商是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與心理師一起討論、釐清和處理生涯中的各種議題,並討論出因應之道。也許還會有心理師告訴你,短期諮商大約6-8次,而長期諮商可能15次以上,看到這裡,也許讀者心裡升起另一個疑問,完成這些次數的諮商就有效果了嗎?然後開始盤算著在健保沒有給付的情況下要花費多少錢?
但筆者想提醒一個在「安全」、「次數」、「花費」之外的前提,諮商關係。
我們可以來想像一下:假設你一個人,來到諮商所,被安排到一間諮商室中,對面坐著一位初次見面的心理師,該如何開口把那些困擾不已的心事說給他聽?而且要說6到8次,甚至是15次以上?而你對面坐著的心理師,此刻在想什麼呢?難道就只是等著你開口說話嗎?
不是的,心理師跟你一樣,從這時候開始滿腦子運轉。他會首先跟你介紹環境,解釋收費情形、諮商內容保密程度,還有在諮商中一切你該有的權益。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安心多了?接下來,心理師會邀請你說話,談任何你想談的事情,你會得到心理師的真誠、專注、不評價的聆聽,這種被聆聽的經驗可能是諮商室外很難經驗到的。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更加安心了,在第一次的諮商之後,心理師會歸納、摘要你困擾或生命故事,和你討論未來的諮商頻率和心理師將會採取的作法,如果心理師在第一次諮商結束前讓你感覺「講得很爽」,讓你初步感到安心,也許,對你來說,他就是一位對的人,值得你繼續把心事交付給他,並且跟他一起在繁雜的生命經驗中抽絲剝繭,這樣子也才有機會繼續談6-8次,找到改變的可能。
我說的,就是「諮商關係」。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1902-1987)發展的人本主義,強調人是正向的、有自我實現傾向的,心理師需要持著平等、真誠、無條件的同理關懷,才能讓人安心的把正向的、自我實現傾向的能力發展出來。許許多多的諮商歷程研究都發現,擁有真誠的諮商關係,諮商的效果是更有機會發生的,自羅傑斯之後的諮商學派,也都秉持著這樣的基本理念,後來的精神分析、行為治療也都朝著這樣的觀念發展著。相信這樣的進步,與人權日漸平等是非常有關係的。
看到這裡,讀者有沒有更理解諮商是如何產生效果的呢?
從來談者踏進諮商所的那一刻開始,心理師有沒有好好的告知你諮商的規則?有沒有重視你的權益?有沒有將你視為平等?有沒有真誠、關懷、傾聽、不評價?「諮商關係」就是由這些基礎一塊塊堆起來的。少了任何一個,關係不會穩固,來談者不會放心訴說,諮商就難以產生效果了。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