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當我有「情緒」時,你還會愛我嗎?
我在路上逛街的時候,常常看到父母會用一種方式來管教小孩。
就是當孩子有情緒,而大人覺得困擾的時候,大人常常會用一種「貶低」以及「撤回關愛」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例如:
「都那麼大了,還哭哭,羞羞臉!」
「你再哭,沒有人要理你了喔。我就要先走了喔!」
通常孩子有兩個反應,一個反應是會哭得越大聲,因為他好害怕媽媽說的是真的,自己的哭,換來的是最愛的媽媽的離去。不然就是會強忍著心中洶湧的感覺,硬是把自己的眼淚鼻涕跟滿肚子的委屈,一口氣地全部吞下去。看得好令人心疼。
而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會感覺到自己「得逞了」,因為父母知道,用這種方式對孩子而言,是有最大的影響力。而孩子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一件事情:「當我哭哭,代表我很丟臉,爸爸媽媽就不要我了。所以我不可以哭。」
我絕對不同意,情緒表達要無限上綱,恣意妄為。但我也好擔心,這對孩子而言,他會慢慢地失去了跟自己的連結,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樣感覺以及表達自己的感覺。
而父母也等於是把自己跟孩子的關係與安全感,玩弄於這樣子的「技巧」之間。 在談論父母可以怎麼做之前,今天想先跟大家討論一下大概念:「情緒」這件事情。
一、 情緒的意義 --- 活下去的生存法則
談情緒,或許就要從一個人從生物本能以及從小的成長經驗開始談起。情緒對一個小小孩而言,就是「本能」反應,難過就哭、開心就笑、生氣就揮舞著雙手想推開身邊的一切事物。
只是我們的社會,往往因為對情緒陌生、未知,因而對情緒有很深的恐懼。我們很容易會覺得:生氣會破壞關係、很沒禮貌、沒有人愛;難過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害怕代表自己太脆弱、不夠堅強;憂鬱代表自己不爭氣...。
但當我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我才開始慢慢知道,原來每個情緒都是有意義的:生氣是為了要保護自己、抵擋威脅,難過是為了能夠讓別人關心,憂鬱是告訴自己需要休息的警訊,害怕是可以避開危險...,而這些都是從古老的祖先中傳承下來,讓我們好好活下去的生存法則。
二、情緒是可怕的 --- 我會失去你嗎?
然而即便我知道這些情緒的功能,但大多數的時候還是會被過去的恐懼給綁架。以生氣來說,但當我長期以來被灌輸:「你哭哭就會被笑、你生氣就會被沒討厭」的恐懼教育時,自己一碰到這些情緒,就會下意識地躲開、壓抑住自己的感覺。但這卻也會在某些重要時刻,失去了用生氣來保護自己的功能。或者,也會在傷心的時候,而不敢為自己好好的流淚、讓自己被照顧。
又像是最開頭的例子,孩子當下是難過、害怕、委屈的,但當他父母用貶低情緒或撤回關愛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當我有情緒,我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一些人」,那對一個把父母當做天地的孩子而言,是一件多麼可怕的是事情。
有時候自己沒有辦法想得那麼清楚,就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情緒是很不好的」甚至是:「沒有人會喜歡有情緒的這個我。」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用「生氣」來掩飾自己的「脆弱與難過」,因為會讓自己感覺不要那麼弱;或許也會用抽煙喝酒、遊戲或工作麻痺自己,讓自己避開不舒服的這些感受。
三、虛假的自我 --- 做你自己,就沒有人愛你
從小成長的這些情緒體驗,會慢慢地內化在一個成人心中,變成新的「生存法則」,長出一個新的「面具」。
有的孩子,當他有情緒但不被聽見的時候,他可能會試著表達抗議,就是之前文章裡頭提到的,會哭鬧得越來越大聲,直到你聽見他為止;但也有的孩子會發展出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自我是:「我必須讓自己沒有情緒、忽略我自己的需求,並表現出一個我的媽媽可以認可且喜歡的樣子。」
然而對每個人而言,都有著想要被好好看見與理解的需求,同時也期待被父母親給認可與接受。然而當孩子感覺到/以為,「我有情緒、做我自己,我重要的人就會離開我,不會愛我」,那就像是陷入,「失去媽媽」與「失去自己」的兩難裡頭,是非常痛苦的。
也有很多孩子,或者更多是帶著這些孩童時期的經驗,已經長大成人的你跟我,開始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也不敢去碰。最後甚至像是行屍走肉一般,感覺不到自已的存在。
四、這樣真實卻不堪的我,你還會愛我嗎?
帶著面具,有時候是需要的,因為那幫助我們更容易地適應這個社會。但壓抑真實情緒的風險在於,當這個面具,跟原本自己的臉,緊緊地黏在一起、完全拔不下來的時候,我們會以為這個「虛假的自我」,這個看起來沒有負面情緒、完美的我,就是真正的我,我們會搞不清楚,究竟我的感覺是什麼?而我又是誰?
我們的人生也會因為害怕別人因為自己有情緒,而討厭自己、遺棄自己,不斷地花力氣,努力地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另外一個看起來比較「完美」,或者別人比較「喜歡」的樣子。但因為那個樣子,並不是最「真實」的自己,即便被別人喜歡了,那也只是那個「面具」的功勞。而自己始終會懷疑著:「即便我那麼地任性、不完美,還是會有人愛,這個醜陋、不堪的我嗎?」
五、結語
對於已經成年的你,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回頭看看自己與情緒相處的經驗。也讓自己往內看,看看自己內在的那個孩子,是否擔心受怕了,過得還好嗎?
同時也希望給身為父母的你參考。如果你有足夠的心力,在有一定的安全感與界線的前提之下,我希望父母能夠讓孩子「如其所是」地體驗自己的情緒。
《幸福童年的祕密》的作者「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曾經在書中寫到,該怎麼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她說需要讓孩子體驗到:
「無論什麼事讓我感到難過或高興,我都能自由地表達;不必為了取悅誰而帶笑容,也不必為了別人的需要而壓抑我的煩惱和憂慮;我可以生氣,沒有人會因此死去或頭痛;當你傷害了我的情感時,我可以大發雷霆,卻不會因此失去你。」
送給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