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自律養成全攻略—用心理學,建構屬於你的行動技能樹
自律養成全攻略—用心理學,建構屬於你的行動技能樹
你是否也深受拖延症困擾?明明有一大堆待辦事項——課堂報告、重要的大考、本週該完成的報表——卻遲遲提不起勁。腦袋和手腳彷彿分屬不同部門掌控,最終只能自責:「我是不是太懶惰了?」
事實上,這就是大腦的自然機制,不必過度苛責自己。日內瓦大學康寧博士曾調查學生準備考試的時間,結果顯示無人會在公布時立即準備,高達 55% 的學生更是在前一天才開始讀書。可見拖延並非個人問題,而是人性共通的傾向。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透過心理學策略逆轉習慣,為大腦升級,擺脫拖延的枷鎖。
常見的「拖延怪」
在對抗拖延之前,我們得先認清它的成因:
一、事情太繁瑣:面對複雜又耗時的任務——大範圍的考試、為期一週的專案—這些事情看起來困難又繁瑣,比起執行這些事,我們花更多時間來做好「心理準備」—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心情穩定的片刻、某種「現在做最好」的時候。然而理想時機可遇不可求,等到真正開始,已逼近截止日,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開始。
二、無從下手: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剛接一份新工作時,有過無所適從的感覺呢?連該問誰、如何使用系統都不知所措。這時我們想到最好解決方法:先放在一邊。然而雖然減輕了眼前的壓力,卻埋下未來爆發的風險。
三、需要他人配合: 當一份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務,不免會一再「卡關」,光是要協調大家都能坐下來好好討論的時間,就是一項大工程,因此大家容易都想一拖再拖。
四、喜歡卻不急的事: 有時想要好好學習一項技能、培養興趣,卻在要做的時候覺得「現在好像不是時候」。包含練好吉他、精進廚藝……,但因為「沒那麼急」,就這樣幾年過去仍在原地踏步。
對抗拖延的心理策略
一、拆解成小任務: 我們經常期待自己的努力可以變成「可看見成果」,讀一小時的書便能名列前茅、練習一個晚上就能學會一項技能……。然而,一項技能之所以為人稱羨,都是來自於滴水穿石的努力,同時我們也知曉這個道理,因此認為自己無法一下子辦到一項龐大的任務,覺得被眼前的一座大山所困,那如果在這座山上增設一些「休息站」呢?目標不再是要征服一座山,而是每天都爬到下一個停靠站,是不是就更容易讓我們開始背上行囊大步向前了呢?
二、設立時間界線: 通常我們都會認同「不會無故把錢給別人」,那在一個時間比金錢更不易取得的時代下,為什麼我們可以隨便把時間給別人呢?這並非意指當自私的人,而是在答應他人做一件前,一定要先好好地問自己「我要的是什麼?」,例如,當我答應幫別人時,我希望的其實是自己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當釐清背後的目的後,再來決定是否投注寶貴的時間,會更清楚自己正在做什麼。
三、複製專心的自己:心理學稱全神貫注的狀態為「心流」。想重現心流,可以的是:記錄發生心流時的時間、地點、身體狀態,作為日後的觸發條件,或者透過意象訓練,回想自己曾專注且表現良好的經驗,並重現當時感受。
如果還是拖延,怎麼辦?
會有「這些方法我都試了,但我還是覺得好焦慮、想要拖延」的想法再正常不過了,人的大腦就是如此,挑選更輕鬆的好讓自己好過,面對這樣的機制,我們會一再出現拖延,因此請不要自責。有時這些該做的事就好像一座高塔一樣讓我們望而卻步,這時除了用剛剛說的「小技巧」來幫助自己,徹底的了解自己的內心深處,究竟被什麼絆住了,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諮商就是透過一場自我探索的探險,並不需要等到感覺「我真的撐不下去了」才能來諮商,當更加勇敢且真實的面對自己,好好理解與接納自己的不那麼完美與惰性,並學會與害怕的感受共處,就是跨出讓自己升級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