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我可以是這樣的自己嗎?』—從性別氣質談心理空間的容納
『我可以是這樣的自己嗎?』—從性別氣質談心理空間的容納
你是不是也曾懷疑:「我可以是這樣的自己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性別意識看似日益進步的時代,社會談論性別平等的場合變多了,對多元性別的接納也開始成為公共對話的一部分,但在日常的細節裡,有些框架其實仍然緊緊地扣在人們的身上,甚至內化在我們對自己的期待當中,只是它變得更加隱微,也更不容易被說出來。
很多時候,那些框架不總是以明確的語言出現,它可能是一種角色上的暗示—像是,某些人總被期待成為關心別人的那一位;同時,又有某些人理所當然地被看作需要獨立、有擔當、有方向。又或者,那些框架也藏在關係互動中的節奏裡:誰該主動?誰該安撫?誰的情緒比較「合理」?誰的需求比較「多餘」?
當我們長期在這些看不見的劇本中生活,漸漸地,某些氣質開始變得「不那麼適合」、某些樣子變得「不那麼討喜」。
於是,我們開始懷疑:我可以這樣嗎?我這樣是不是太多?是不是不夠?
當氣質與角色,被性別偷偷決定了
我們或許不會直接被要求成為某種性別,更多的時候,其實是被默默放進某種「應該是這樣的樣子」,這些樣子來自文化、家庭,也來自我們身邊的關係。即使沒有人開口說「你不可以這樣」,我們還是常常感受到:有些表現,是被期待的;有些特質,是被視為「不太對」的。
想像一對異性戀伴侶,當衝突發生時,是不是總有人比較容易被看作「情緒化」、比較需要退一步?
是不是也總有人被認為應該要「冷靜理性」、主動處理問題?或許連誰該賺比較多錢、誰該在關係中「懂得讓步」這些問題,往往都不是兩人討論出來的,而是被整個社會寫好的劇本。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互動,其實早已預設了「誰該主動」、「誰該照顧」、「誰該承擔情緒」——而當我們在關係中感到卡住、不被理解,很多時候不只是因為彼此的差異,而是因為我們都被各自的角色卡住了。
那麼,我們勢必要背負這些角色一輩子嗎?有沒有一種可能,能質疑它、拆解它?
在心理空間裡,我們慢慢鬆開那些「非得如此」的繩子
多數人並不會直接說出「我在困擾我的性別氣質」,更常發生的,是他們想談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自己不夠好、太多情緒、太懦弱,又或者是在親密關係裡常常覺得自己太強勢、太冷淡、太沒情緒。
這些「太怎樣」、「不夠怎樣」的批判,有時候不是別人說出口的,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內在審判—而這也往往與我們曾被期待「成為怎樣的人」緊密相關。
若能重新整理經驗,這些背後的故事便得以有個空間浮現:一個總是在關係中主動負責的人,其實是從小被教導要「懂事、穩重、不添麻煩」;一個對情緒表達格外敏感的人,可能從來沒被允許表達憤怒或失望,因為「那樣不夠溫柔」、「會被說難搞」。
當我們開始說出這些經驗、看見那些內在的不安,某種可能性就悄悄地被打開—我們發現,原來那不是「我本來就這樣」,而是「我一直被這樣期待著」。
諮商的空間,不是要改變誰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允許一個人,在「我可以是什麼樣」的想像裡,有更多選擇與喘息的自由。
每一種樣子,都值得被安放
當我們談論性別時,我們不只是在談男與女,不只是談性別認同的標籤或法律上的平等,更是在談: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自在地成為自己?是否能在不被定義、比較、矯正的狀態下,慢慢長出自己的模樣?
我們的氣質、習慣、反應方式,也許從來都不曾完全符合那些主流眼光裡的「剛好」與「適中」,而它們之所以會痛、會被質疑,不是因為我們有錯,而是因為環境的視野太狹隘,還容不下「不太一樣」的樣子。
如果你也曾在某些關係裡,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太多」或「不夠像樣」,那並不代表你真的不對—也許,那只是一個訊號:你正在嘗試活出自己的樣子,當這些訊號變得難以承受,也許就是一個時刻,可以讓心理師陪你一起重新梳理、理解這段過程。
在這裡,每一種樣子,都有機會被好好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