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如何協助誤入情感詐騙陷阱的受害者-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如何協助誤入情感詐騙陷阱的受害者-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中崙心理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黃瀞瑤

以結婚為前提的情感詐騙就是真正的詐騙!不論是透過文字或語音訊息、通話或視訊,在背後操控的可能是AI、一人分飾多角的騙子或是一整個詐騙集團。這與早期「仙人跳」(性設局恐嚇取財)更令人心碎的是從未見到伊人,就已經被「選擇性相信」屏蔽了正常思考。

誤入情感詐騙陷阱不單被詐取金錢,過程中一再承受剝削與操弄卻難以開口求助,成為詐騙犯罪黑數,例如營造共同犯罪的橋段或是威脅散播性影像,讓被害人陷入羞愧、無助的複雜情緒,造成情感創傷與信任崩潰。

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思考被害人內在衝突和行為模式,以及如何協助誤入情感詐騙陷阱的受害者走出陰霾。

一、現實的痛苦與自我防衛機轉的啟動

當意識到可能遭遇情感詐騙時,羞愧與失控的感受會引發後續的自我防衛機轉,如壓抑(repression)或否認(denial)來自我保全,本能地把痛苦經歷排除於意識之外,避免直接遭受情感衝擊。防衛機轉是自我(ego)在面對焦慮或受創時的自我保護策略,否認能暫時減輕接受現實的痛苦,但也延宕了向外求證的時機。

二、被害人的羞愧感與超我的糾葛

當意識到自己遭遇情感詐騙時,超我(superego)會遭受強烈的羞愧和自責,譴責自己「識人不明」或「有錯在先」。超我是內化的道德規範,不由自主的監督和批判個體的行為,這種自我譴責會限縮向他人求助的安全感。

理解被害人陷入情感詐騙的情境、羞愧感的來源與減壓(debriefing)是重要的,幫助被害人辨識自我責難的情緒反應,並非他們做錯了什麼。透過與被害人的溝通,逐步釐清情感詐騙和威脅行為就是犯罪陷阱,逐步消除過度的羞愧感。

三、依附模式與情感界線的破壞

依附模式指的是早期親密關係會影響個體的成長,不同的依附模式在成人親密關係中的展現。情感詐騙者會利用被害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和脆弱進行操控,誘使他們進入情感陷阱,被害人因為情感上的信賴而難以察覺到這就是犯罪行為,在詐騙或威脅發生後造成情感的矛盾。

理解被害人對於情感連結的渴望,和難以割捨的依賴感,幫助被害人辨識自己的情感需求及依附模式,引導受害者逐步建立健康的依附模式和情感界限,避免再次陷入親密關係陷阱。

四、重建控制感與自尊

遭遇情感詐騙或被威脅散播性影像的受害者會失去內在控制感,覺得自己再無法掌控生活中的變化,產生無助和自卑的情緒。這樣的失控感受會影響自尊,對自己和外界失去信心,協助被害者重拾自我控制感,理解失控感和失落是源於加害者的操控而非自己的過失。

透過反覆的情感支持和對話的梳理,鼓勵受害者在人際關係中設立界限,學習維護自我保護,並在面對威脅或詐騙情境時重拾內在的力量和信任感。這樣的治療過程不僅能夠減少受害者的自我責難,還能幫助他們建立更為穩固的自尊。

五、進行創傷後重建並尋求支持系統

遭遇詐騙和威脅的受害者可能會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創傷反應,這種情緒上的創傷通常需要一段療癒過程。透過自我反思、寫日記和心理諮商等方式,清創傷口並直面創傷根源,透過心理治療釋放壓抑的情緒。過程中尋求支持系統是重要的,從家人、朋友或諮商中,獲得理解與陪伴。

六、從自我理解到自我成長

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在於理解內在的無意識過程,內在需求、恐懼與情感表達模式,在誤入情感詐騙陷阱或遭遇威脅後,受害者需要在支持的環境中,逐步覺察並面對自己,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成長。從情感需求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創傷經歷可以成為促使他們重建自尊和自信的契機。

受害者可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學習建立更清晰的情感界限,增強對人際關係的辨識能力,並且找到能夠健康滿足自身需求的方式。最終,這樣的自我理解過程可以讓他們重新掌控生活,擁有更為穩固的內在自我。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情感詐騙與威脅散播性影像的經歷深刻影響著受害者的內心世界,這些痛苦不僅源於外在情境的操控,還觸及個體深層的自我需求、羞愧感和自尊心。

藉由心理治療,受害者可以逐步理解這些情緒反應的來源,釋放內在的壓力與自我譴責,重建健康的情感需求與自我形象。在專業的陪伴與支持,重新找回內在的力量,逐步走出創傷,投入健康、穩定的情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