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冒牌者症候群的自我照護
在生命的某些片刻,我們都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刻。也許是一次重要考試的失利,一次創業的失敗,或一段感情的告終。這些挫折打擊著我們的自信,使我們感受到一種匱乏及失落感,自我懷疑的聲音在心中迴盪。這些是真實挫折帶給我們的挑戰。
然而,也有一些朋友,即使擁有令人欽羨的頭銜以及社會普遍認可的能力,仍然深信自己「不配」擁有目前的成就,認為自己的成功都只是「僥倖」,而遲早有一天會有人看出自己的真面目。這個令人困擾的心理現象稱為「冒牌者症候群」,由臨床學者Suzanne Imes, Ph.D.及Pauline Rose Clance, Ph.D. 在1978年首次提出,這種現象在出色的女性中最為明顯,後來也有愈來愈多人,不分男女,擁有此種心理狀態。
冒牌者症候群有什麼特徵呢?
冒牌者通常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表現有非常高的標準及期待。當面對挑戰時,冒牌者會有兩種態度,一是過度努力,二是拖延。
過度努力者相信只有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值得所擁有的成就。但成功的喜悅通常無法延續太久,他們會馬上給予自己更艱難的挑戰。即使沒有挑戰時也可能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
拖延者則是另一種極端,用各種方式拖延,即使非常焦慮,不拖到死線不會完成任務。但因為冒牌者通常能力不錯,即使拖到最後一刻成果也不會太差,反而更加深自己的「冒牌感」。
為什麼會有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有外在因素,也有個人的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動力以及社會期待,不論是缺乏期待,或是過度期待,都無法提供個體一個支持且容許「夠好就好」的環境。當我們內化了父母或是社會的期待,或想向父母或社會證明他們是錯的而過度努力,但是內在肯定系統卻不夠厚實,只能依靠外在成就來認同自己時,就可能戴上「冒牌者」的面具,讓自己長期處在冒牌感的緊繃與焦慮當中。
如何摘下冒牌者的面具,活的更為輕鬆且真實?
在我自己的求學以及轉換職涯的過程,我都是一個好學生及乖寶寶,也曾在某些時刻感受到一種冒牌感,對自己的表現吹毛求疵,認為人我都用放大鏡在看著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感到些許的焦慮。我將分享一些自我照護的心法,不論你落在冒牌者症候群光譜裡的哪一端,希望這些方法能夠幫助到你。
1. 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成功
你需要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意識到成功並不意味者完美。每個人都會有犯錯或失敗的時候,每個人也都有其限制。認識自己的限制及允許自己不夠完美,可以降低追求成就時的焦慮。公允地看待自己的表現,標定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或者需要改善的地方,然後就停留在這裡,不再過度檢討。
2. 縮短理想我以及真實我的距離
我注意到當自己感受到焦慮時,通常來自於理想我以及真實我的差距有關。也許是一項工作任務,也許是一個關係間的角色,當現實中的我此刻還達不到理想中的我的狀態時,冒牌感就可能出現。
這時,設定切實可行以及具體的目標很重要。告訴自己這個階段只要做到「這裡」就「夠好了」。有理想是件很棒的事,但不要任由此理想無限制地綁架自己。請允許自己休息。
3. 建立深刻且真實的人際關係
在成就表現中迷失的你,需要有人可以傾聽並看見真實的你。當冒牌者的面具戴著太久、太沉,有時候連旁邊的人都看不到你的真實樣貌,這樣就真的太孤單了。
在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面前,勇敢表達自己的脆弱,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的恐懼。必要時,也需要和他人表達自己的限制,告訴自己:讓他人失望是可以的。在調整自己期待的同時,也讓他人去調整對你的期待,或消化可能的失望。期待與失望都是生命的真實。
4. 接受自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個體
你是一個具有發展性的個體,也正在發展中,因此需要給自己很多的耐心。我發現當處在焦慮時,視自己為一個「becoming」(成為)的過程,而不是拍板定案的成功者或失敗者,對緩解焦慮非常有幫助。即使有時的停滯,也可視為是一個龜速、螺旋往上的過程。我們需要時間與耐心,允許自己迷失、懷疑以及偶爾的不堅定,但這不表示你是一個失敗者。
冒牌者症候群並不是一個心理疾病,至少,它從未成為一項診斷。我對於冒牌者的冒牌感持著一種肯定的態度。覺察到自己是冒牌的,才可能一窺面具底下真實的自己。縱使脆弱、難堪、焦慮、恐懼,都很真實。
但願,每一個冒牌者,在某些時候,都能夠有機會接納並認識真實的自己,並因此感受到完整且自在。
👉預約 蘇新惠 諮商心理師 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