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民法刪除家長懲戒權,然後呢?
小豪因為作弊被老師抓到,老師通知家長前來諮詢。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後感到晴天霹靂,她不明白,她自己在小豪小時候起就沒有強迫他要考的多好,她注重的是孩子品格,她總是要求小豪要負責任的寫完功課即可,但孩子怎麼會剛上七年級就在考試中作弊,她不知道自己的教養到底出了什麼事,同時也沮喪的表示,自己不知道是否要像先生一樣用打罵的才能把小豪教好?
2024年11月底,行政院通過懸置多年的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我國民法第1085條規定:「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草案的修正刪除父母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之字眼,但改成「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根據教育部的國語詞典,它的意思就是說:「懲戒是為責罰以示警戒」。在實務現場裡面我們看到家長很容易誤會懲戒=體罰,所以我在諮商工作若是遇到被社工轉介強制親職教育的父母,他們通常都非常困惑—「我不是只是在管教「懲戒」小孩「而已」嗎?怎麼變成施虐者?」「我不是都只有在管教小孩而已嗎?只是我是用打的,這也不行嗎?」這些父母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管教方式有什麼問題。
體罰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何影響?根據2021年6月刊登於Lancet期刊針對體罰與結果的關連中提到:體罰與反社會行為增加之間存在關聯;同時體罰不能有效地實現父母改善孩子行為的目標,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增加不良行為,甚至是增加虐待兒童的風險。其他研究也顯示若是用體罰來教養孩子,容易造成親子關係不佳、孩子的內外向偏差行為增加,孩子也習慣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甚至造成代間傳遞的惡性結果。而前來諮詢的許多家長也跟我說,他們發現:體罰的打罵很容易引起小孩的仇恨、陽奉陰違或損傷感情,甚至因此而引發嚴重的親子衝突,進而引發孩子不服管教或是拒學、憂鬱等等。同時孩子也沒有「不打不成器」,反而「愈打愈來氣」。
許多父母來談時,我發現他們最在意的並非「懲戒權」,在教養上真正的需要是想要知道怎麼可以把孩子教養好,不敢生不是只是因為經濟問題,還有更多的是教養的困境。他們也絕對不是想以打小孩為主,而是想要找一個好的教養方式能夠把孩子教好,在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方法之前,通常倚賴的是自己被養大的方式。但要達到一個好的教養之前,要先瞭解孩子的需求,在我所學習的焦點解決取向(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它認為孩子想知道知道父母是否愛他,想要被理解和知道自己哪裡好,希望父母以他們為榮,想要父母和其他成人(EX:老師)的歡心,表達意見與選擇,有機會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就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小豪,我一邊告訴媽媽她來求助的勇氣很不容易;一方面鼓勵媽媽用傾聽多理解小豪這樣做背後的需求和原因是什麼,並跟媽媽講解青少年的發展有時候也會跟同儕有關,而且焦點解決取向認為「犯錯正好是學習的好時機」,也許過去的教養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在不夠瞭解全盤的狀況下貿然做決定有時候也是徒勞無功。在陪伴媽媽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聆聽孩子理解原因之後,媽媽結束了這次單次的教養諮詢。
兩年後,我再度見到媽媽,她開心地跟我說,謝謝我上次的協助,她照我們演練的跟小豪談了之後,小豪不但沒有再作弊,還順利考上前三志願的高中。我一方面為他們母子開心之外,也好奇地想知道媽媽是怎麼跟小豪談話的過程。媽媽說雖然作弊的是情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但回想起來很是歷歷在目,因為小豪從小就蠻乖的,雖然功課並不是前三名,但令她慶幸的是孩子一直都很活潑開朗,喜歡上學與幫助同學,也因為一直還蠻順利的,所以小豪當時的作弊對她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她說那天回去之後,在等待小孩放學的過程中她先深呼吸數次,讓自己回到在諮商室內的平靜。
待小豪一回家,她先關心小豪今天的心情與狀況,再跟小豪說,媽媽有重要的事要跟他討論。小豪低著頭不發一語。
媽媽:「你知道媽媽想跟你談什麼嗎?」
小豪搖頭不語。
媽媽:「小豪,從小到大媽媽有要求過你的成績嗎?(小豪搖頭)媽媽有因為你考不好而責罵或是打你嗎?(小豪搖頭)所以媽媽在想你一定有一個重要理由要作弊,那是什麼?」。
小豪:「媽媽,我知道您沒有像其他爸媽一樣,沒有要求我的成績,可是每次阿公都會問我考第幾名,我知道他覺得前三名才很棒,可是我都沒有前三名..」說著小豪又將頭低了下來。
媽媽:「所以你作弊是為了考前三名讓阿公開心?」
小豪:「不是只有這樣,因為我有時候會聽到阿公跟您說什麼:孩子是麼教的,怎麼一點都不像爸爸小時候功課都不用操心,我不想你被阿公罵。」
媽媽很欣慰自己的孩子這麼貼心,可是又啼笑皆非,孩子用了錯誤的方法在幫她的忙呢!
於是她又再次抱住小豪說:「謝謝你這麼貼心為媽媽著想,那你覺得如果阿公知道你的好成績是用作弊換來的他會怎麼想?」
小豪:「應該會害您反而被罵一頓吧!」
媽媽說:「哇,你發現這樣做幫不了我耶。」
小豪點點頭。
媽媽又問:「除了阿公還有什麼原因是讓你想作弊得到好成績呢?」
小豪:「我的同學元元常作弊也沒被發現,而且因為他每次都考好高分,老師都會稱讚他。」
媽媽:「所以你也想被老師稱讚?」
小豪:「是啊。」
媽媽:「還有其他原因嗎?」
小豪:「沒有了。」
媽媽:「那你覺得媽媽可以幫你什麼忙呢?」
小豪:「媽媽不能幫我什麼,讀書是我自己的事。」
媽媽讚許的摸摸小豪的頭說:「我的兒子長大了,知道讀書是自己的責任真不簡單!」
小豪:「媽媽,我出了這麼大的包,您怎麼都沒有生氣?還很有耐心跟我談?」
媽媽:「如果媽媽打罵你事情會好一點嗎?」
小豪吐吐舌頭:「那可是不會,我只會覺得自己很糟糕,而且會覺得我就爛!」
媽媽:「其實我不是不生氣,而且我除了生氣還很自責我怎麼把你教成這樣,我是不是一個不夠格的媽媽。」說到這裡媽媽還掉了眼淚。
小豪趕緊抱住媽媽,跟媽媽說:「您在我心中是最好的媽媽,我不會再作弊讓您傷心了。」
媽媽:「可是你想要好成績啊!」
小豪:「對啊!所以我要更努力讀書,老師也有跟我說就算小考、段考因為作弊僥倖到好成績,但會考會很嚴格監考,而且用作弊也不是我真正的成績!」
媽媽跟我說,從那次之後,小豪真的比較努力讀書,她真正體驗到不用打罵也可以把孩子教好,她非常慶幸自己當時有先來做了教養諮詢,在事件之後她也上了親子教養的課程,現在跟孩子的關係比以前更好。
從以上案例發現,焦點解決可以幫助家長可以去理解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的思維,就像太極圖--孩子有做好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所以他一定有一個重要理由要這樣做,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可以避開家長對於孩子的預設立場,透過改變家長的想法,把情緒承接下來,進一步促進合作跟溝通,也可以避免掉所謂的施虐行為或是體罰不當管教,因為家長常在氣頭上就打罵孩子,都跟我說,這樣的方法只會讓他們不想改變更自暴自棄,不但覺得反正爸媽不愛我(孩子的想法是如果爸媽愛我怎麼會打罵我),他(父母)也覺得我(孩子)是這麼爛(因為罵人的話幾乎都沒好話,也很容易口不擇言),那我(孩子)就爛到底好了。但如果家長是透過傾聽以一種理解與孩子對話時,反而容易引發孩子想要改變的慾望。
管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能給予家長適切地心理支持與足夠的知識,讓他們穩定給予孩子良好的反應以及適當地管教時,能有效降低青少年的偏差行為,並能促進孩子正向的身心發展。
預約諮商:陳意文 /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