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給經常後悔的你:其實人生,沒有完美的決定

你的心裡是否存在著一個名為「後悔」的結,總在某些時刻隱隱作痛?它使你不斷地自我檢討,並一次又一次想像著「如果能重來……」會有什麼不同。

後悔是一種很難受的情緒,因為「後悔」往往意味著無法重來,心裡卻希冀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後悔不只容易衍伸出自責、失落、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它也會削弱我們對正向情緒的感受能力,將好的感覺大打折扣。

如果你是經常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的人,不妨參考以下幾個思考方向:

一、回想當初做決定的考量與初衷

要當事後諸葛很容易,畢竟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所以,用現在的觀點和結果去指責以前的自己,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你有「早知道我就……」的想法,請記得,誤以為自己擁有事前預測發展的能力,這是一種「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的認知偏誤。當「早知道」的念頭再次浮現時,請溫柔地提醒自己:「但是我不可能早知道」。即使是現在看起來錯誤的決定,請相信當初的自己這麼選擇一定有你的原因。

這個想法並不是為自己脫罪或辯駁,而是嘗試幫助自己好好回想在做決定的當下,你最重視的是什麼、你當時能夠運用的資源和籌碼又是什麼。若是能藉由回想,對自己的決策歷程增加幾分理解和體諒,或許你可以不要那麼武斷地用批判的眼光來責備自己。

二、看見這個選擇帶來的好處

承上,正因為這個決定是你基於當時的資源條件和你希望達成的目的,綜合考慮之下做的選擇,想必它或多或少也曾經帶給你某些好處。當我們只看到損失、代價,或是錯失了其他選項可能帶來的收穫時,我們就更傾向忽視或輕看既得的利益而不自知,甚至美化了對於其他選項的想像。這就是另一種認知偏誤——「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即使人們面對等值的損失和獲利,損失帶給我們的傷痛遠大於獲利所帶給我們的快樂。

此時,你需要的不是否認自己的損失和遺憾,而是嘗試用更平衡的眼光,看見損失和遺憾之外可能也有一些被你輕忽的好處。

三、重新定錨,透過具體行動來調整生活現狀

承認沒有完美的決定,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否則你很有可能只是從一個失望跳到另一個失望而已。這並不是一個消極絕望的想法,反之,當你看見了每一條路都有它的代價與收穫時,你更能夠勇敢坦然地為自己的期待做出改變和選擇。

既然回想了當初做決定的初衷,也看見了你的決定帶來了哪些損失和收穫,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停下腳步重新思考:「現在的我重視的又是什麼?我擁有的資源和籌碼是什麼?我願意為了我重視和想要的付出什麼代價?」。

之所以產生後悔或不滿,是因為對於之前選擇的結果感到有落差或失望,也可能是此刻的你內心的價值排序已經不同於以往。與其停留在後悔之中,不如想一想在現有的生活裡還有什麼是你可以把握的,並且試著將你的生活朝著你想要的方向調整。

四、反思自己從中學到了什麼

你可以不滿意當初的選擇帶來的後果,但不要只有抱怨和懊惱。想一想,從這次的經驗中你學到了哪些寶貴的功課?也許是在決策之前需要更全面地蒐集資訊;也許是不要讓別人的期待影響你的決定;又或者,如何實踐自己的選擇才是你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幾乎每一天我們都會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如果能夠將這次的反思和成長應用於未來,也就不枉費這次的挫折了。

 

延伸推薦閱讀:《午夜圖書館》麥特·海格著

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我們能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自己的人生失望後悔,嚮往另一個版本人生的人!

 

預約諮商:盧怡蒨 /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