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天呀!我懷孕了」即將成為母親的你,如何面對身心的變化?
當一個女人懷孕時,四周的人(也包括她自己)會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身體的經驗上,這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也不過的事。畢竟懷孕時的生理變化、醫療上的評估與檢查,腹中寶寶的的成長與發展,看似都是身體的領域。
然而,「成為母親」這件事,真的不是只有身體的事。隨著兩條線的確認、孕期的進程,準媽媽的心靈也跟著開始起了變化。像是站在一個過去與未來的隱形線上,外在世界期待看到的是妻子角色到母親角色的自然轉移,好像懷了孕就知道怎麼當一個母親。準媽媽們實際經驗到的,卻常是情緒上的矛盾與不安,在回顧過去與凝視未來間反覆內在探問著:
「有時候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我,有能力在接下來幾個月中和肚中的寶寶直到生產嗎?」
「過去那個任意跑跳、說走就走的自己,要放棄多少,才能成就那自己或他人理想中母親的樣子?」
這些叩問因著準媽媽們獨特的生命經驗、人格特質以及外在資源的多寡,都會有所不同。然而,大部分的女性仍然分享著許多類似的擔憂以及不安。以下是一些在第一孕期,也就是懷孕12週前,可能發生在準媽媽內在的一些心理事:
- 我好開心,我同時也好焦慮!這樣正常嗎?
許多醫生及專家們都叮嚀著,保持心情的平穩有著於胎兒的成長。但是,真的有那麼容易就好了!即使沒懷孕前的每一天,每天的心情都可能出現幾十次的變化,更何況是知道懷孕後的準媽媽,還在消化著這個即將成為一位母親的消息,每天心情如雲霄飛車一般上上下下,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
這段期間,準媽媽最焦慮的大概就是流產。大部分的女性發現自己在謹慎樂觀和焦慮悲觀之間擺盪,尤其若是自己或身邊親友曾經有過流產的經驗,可能會讓第一孕期的心情更加難熬。也有一些準媽媽,與「不孕」奮鬥多時,當確定懷孕時,隨之而來的流產焦慮甚至可能大過於懷孕的興奮,畢竟過去的自己已經失落太多太多次了。
不論妳此刻的心情如何,上一秒是否焦慮還是興奮,下一妙又充滿狂喜還是害怕,請都大方地允許自己去感受當下每一刻的情緒,因為這些情緒都是無比的真實,都是身為一個人的正常反應(更別說賀爾蒙正在妳的體內亂竄,控制情緒談何容易)。而在經驗這些感受的同時,也請告訴自己:我即將踏上一個全新的旅程,未來充滿許多不確定性,是我唯一能夠確定的事。讓自己保有一份好奇與彈性。
- 我要告訴身邊的人我懷孕了嗎?
許多準媽媽在懷孕告知這件事上會有許多顧慮,另一半可能已經興奮地想
要宣告全世界,妳卻發現自己躊躇不前。許多顧慮來自第一孕期較高的流產可能性,擔心宣布懷孕消息之後若又流產,收拾著自己心情的同時,實在無暇顧慮他人的關心。
有些女性可能也還在消化自己懷孕的消息,內在角色的轉換跟不上生理角
色的變化,自然也還未準備好面對排山倒海的恭喜或探問。這時候,與另一半的溝通非常重要。你們可以一起討論彼此的想要或是擔憂,共同決定懷孕告知的對象以及時機。若能一起溝通這些點點滴滴,奠下同盟的成功經驗,這份默契一定可以幫助你們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另外,懷孕對於每對夫妻的衝擊也有程度上的差異,有些女性發現自己與先生對孩子的期待程度不同,內外在的準備程度也不同。有可能是自己還沒準備好在此事業發展巔峰時當媽媽,也有可能先生一直暗示頂客生活才是他的A咖人生。此時,懷孕告知可能帶來婚姻間的衝突,甚至影響是否生下小孩的決定。在這發現懷孕的同時,請妳花些時間陪伴自己,好好地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再來與另一半分享,並共同探索彼此的想法與期待。
- 我真的準備好要當一個媽媽了嗎?
準媽媽們一定要相信,不論事先做好了多少的準備工作,或這個孩子是如
何地萬眾期待,在生養寶寶這件事上,沒有人有十足的把握。若有機會訪問每一個準媽媽(甚至是所有媽媽):我有信心當一個好媽媽並一直愛我的孩子嗎?也許讓人尷尬,但大家思考答案的時間可能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跟一般為母則強」、「母愛無敵」很衝突的現實就是,母職及教養態度其實是很個人化的。隨著當媽媽的事實愈來愈具體,許多女性發現自己可能經歷童年記憶的反撲。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童年是如何長大,都可能影響準媽媽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的想法與態度,也會影響自己對於勝任「母職」的信心。
在這個孕育的初期,建議準媽媽可以帶著輕鬆與好奇,回顧自己的童年,
並思考自己希望當個什麼樣的母親。不論之後這個想像是否合乎現實,開始教養時是否又能夠如願,這樣的覺察與想像對成為一個母親極為重要。若在這時,妳發現自己其實有點害怕,過去缺乏較為正向的照護經驗讓妳對於母親角色太過焦慮,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以幫助自我覺察,會讓這條路走得安心一些。
很多人都說,懷孕不僅僅是孕育著肚子裡的孩子,一個嶄新的自己也同時孕育並等待誕生。照護自己的身體,同時善待自己的心靈,祝福準媽媽們都能夠順利地開啟這段孕育的旅程。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蘇新惠 /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