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電影《本日公休》的溫柔提醒:人生許多意外收穫,會在你用心付出的時來到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涉及劇情,尚未觀影者請自行斟酌閱讀。

 

看完「金馬六十」頒獎典禮後,我觀賞了獲得本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本日公休》。

 

主角是從事家庭理髮數十載的阿蕊,某日她答應了一件工作邀約——出門為一位因病不便行動的老顧客到府理髮。家庭理髮廳掛上了「本日公休」的牌子,因為師傅阿蕊要「出差」啦!

 

阿蕊的子女們對母親的這個決定十分不以為然,認為阿蕊根本沒有商業經營的頭腦。這麼遠的一趟路,專程開車出門為一個客人理髮,光是時間、油錢就不在話下,遑論關店一天的損失,簡直是一樁賠本生意。阿蕊對此僅淡淡地回:「人生,不是這樣算的。」

 

  • 對你而言,工作的報酬和價值是什麼呢?

 

前陣子我參加了一場關於生涯的工作坊,講師和學員們分享一個有趣的觀察:在選擇自己重視的工作價值時,會優先列入「利他」的,不外乎剛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與熱忱的社會新鮮人,再來就是已經上了年紀、即將退休的長者。在職場上打拚了一陣子的青壯年卻很少將「利他」列為特別重視的工作價值,正好形成了一個年齡上的斷層。

 

這樣的現象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青壯年人口通常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當一個人肩負重擔時,比較容易意識到財務方面的缺乏和不足,相對也較難有餘裕將他人的需求置於優先考量。

 

用這個觀點來解釋阿蕊和子女的想法差異,好像也說得通,沒有誰對誰錯。

 

在阿蕊的人生觀裡,金錢似乎不是工作的唯一價值和考量。有很多無形的收穫,是無法用金錢取代和衡量的。譬如意義,譬如成就感,又或者,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信任和關係。

 

阿蕊這趟出差路程中的點點滴滴,其實就勝過千言萬語。不是刻意去計算得失,也不是帶著一種「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交換預期。過往的用心和付出,有時候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以不同的形式回饋在你的生命裡面

 

  • 我擁有、我足夠、我可以

 

阿蕊帶給我的另一個反思,是她的知足和「我能感」,讓她將對他人的關心付諸行動。

 

憑著一身理髮技藝,阿蕊在丈夫病逝後拉拔大了三個孩子。將屆退休的年紀,她的生活也稱不上是高枕無憂、大富大貴,家裡還有個工作不穩定的長子讓她操心。她對金錢的觀念卻是:「有得吃、有得穿,平平安安的就好。」阿蕊很少說自己欠缺什麼,反倒是在有機會為他人付出的時候,溫和堅定地微笑著說:「我會理髮,我能理髮啊!」。

 

我們有時很難給予和付出,是受限於「我沒有」、「我不夠」、「我不會」的思維

 

有沒有、夠不夠、會不會,往往是主觀的,未必高收入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擁有的足夠去給予;反之亦然。在物價、房價節節攀升,薪資卻成長幅度有限的大環境下,要生存確實已經不容易,很難再苛責力求溫飽的人們缺乏利他。不過,阿蕊的所言所行,彷彿為我們示範了給予的秘訣——我擁有、我足夠、我可以,加上一份對人的關懷和體恤

 

  • 貫串全片的「情」字

 

「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什麼關係才能互相關心嗎?」阿蕊的這個問題,發人深省。

 

理髮師與老顧客之間的互助互伴,早已遠遠超越了商業上的消費關係,即使不剪髮也能上門閒話家常,讓步入晚年的人生多一點笑聲、少一點孤單;

 

阿川和阿玲,雖然做不成夫妻,卻能在離異之後成為朋友,放手給予祝福,鼓勵對方前進;

 

阿蕊和無緣的女婿阿川,兩人擁有同樣的價值觀和敦厚性格,彼此之間的關照和分享,比母子還像母子;

 

不曉得這一份質樸溫柔的人情味和人生哲學,是否會隨著世代差異,在工商業社會的急促變遷與競爭之下,逐漸式微、凋零?如同片尾提到沒有人願意傳承而即將熄燈的大麵羹,充滿了令人懷念的美好滋味,卻也留下了無限的唏噓與感慨。

 

👉預約 盧怡蒨  諮商心理師 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電影《本日公休》,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