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
別只看到孩子表面的負向行為就評斷孩子
在做親子諮商時,常常聽到父母帶著焦慮或厭煩的情緒訴怨著孩子的麻煩事:
「我國中的兒子整天沉迷網路與電玩,我一叫他放下手機,他就對我吼,很叛逆,我真的受不了了~~」
「我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他怎麼那麼沒有毅力?」
「我的兒子常常被小學老師說他又在學校跟人打架,他說是同學先弄他的,他就打回去,三天兩頭就被老師說我兒子今天又跟同學發生麻煩了,這孩子真難管教….」
「我女兒念了高中後,就荒廢學業,整天不是跟同學賴來賴去,就是上抖音,功課大幅滑落,一提起她的功課,她就臭臉給我看!真是被同學帶壞了…」
看到父母因為孩子的負向行為,有著好多好多的無奈、無力與無助感。
然而,若以孩子表象呈現的負向行為就片面評斷孩子,是危險的,因為事出必有因,每個行為背後對當事人是有原因與功能的。甚至,孩子的行為,有時只是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但並不全然是不好的。有些所謂的負向行為,更有可能是孩子「求救的訊號」。著名心理學家薩提爾所提出的「冰山理論」,便幫助我們深入去理解孩子負向行為底下一些看不見的層面。
薩提爾將行為比喻為在水面上肉眼可見的冰山,然而水面下看不到的冰山,才是關鍵。這水面下的冰山,涵蓋了當事人作這行為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其自我的本質」,都是需要我們去理解,來促進雙方的溝通,建立關係的。並且,透過這樣深層的理解,才可以轉換看待孩子行為的角度,看見孩子的正向資源以及此行為對他的正向功能。
在此分享一個我跟我孩子互動的經驗:
記得我兒子國一左右時,我聽到他罵了人生第一次「ㄍ」開頭的髒話,這對當時的我可謂震驚的非同小可,一來當時的我是不能接受罵髒話這事;二來不解兒子在小學時,還義正嚴詞的糾正他同學罵髒話的行為,怎麼現在他自己也說了呢?
措手不及的我,震驚的只記得馬上糾正孩子的行為,指責他從同學中做了不好的模仿。
孩子卻不耐煩的翻白眼,沒好氣地回說:「我國中這一班,同學間說這「ㄍ話」很頻繁,大家只是拿來當口頭禪,好玩而已,有這麼嚴重嗎?」
看到孩子的反應,我立刻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怎麼辦?該為他轉班或另找學校嗎?可是又想,孩子在學校已適應,貿然轉換不見得對他是好的。
眼見雙方氣氛開始要緊繃,於是,我深吸了一口氣,以他的立場,想像他模仿了同學,似乎想融入同學間,詢問兒子:「除了覺得好玩外(行為底下的感受),你是不是不想被孤立在同學們之外(行為底下的期待)?」,兒子點點頭。
每人都需要在團體中有歸屬感(行為底下的渴望),而在青春期階段,更重視在同儕間獲得認同,這個想跟同學連結、尋求認同的「期待」,也顯現孩子的「合群」特質 (正向資源)。
於是我轉了念頭,跟兒子說:「好,你可以說,但「你只能對你自己說」 (給予界限),或者作為你自己「發洩情緒用」(正向功能)。但不可對別人說,以免造成他人不舒服或誤會。」。兒子聽了點了點頭,執行了這個共識,雙方也沒有因為這個行為而有所爭執。
所以,如果我們可以看見孩子負向行為底下的因素以及其正向資源與功能,將帶給關係的幫助是:
一、化解誤會,讓愛流動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傾聽與理解的,我們也不希望孩子帶著不被理解的委屈或不滿情緒長大。探索孩子水面下的冰山狀態,可幫助我們理解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我們的關愛與支持,建立起依附的安全感。
二、提升孩子的自尊:
當父母一再強調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就容易負面,而會不斷展現問題行為來驗證父母的觀感。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發現孩子負向行為的背後有其正向特質,才能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尊。
三、 幫助孩子覺察:
有時候,孩子自身對自己的負向行為也可能感到無奈與痛苦的,而容易形成低自我價值。此時幫孩子覺察,讓他意識到他的負向行為對他是有些功能的,某種程度也是在幫他,孩子心裡才能產生空間去接納自己,重建自我概念。
四、 調節自己的情緒、促進溝通:
當大人糾結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情緒只會延綿糾纏而難以冷靜平和。唯有真正看見並欣賞孩子的正向特質時,方有助於情緒的調節,才能心平氣和地打開跟孩子的溝通之門,孩子也才有調整的可能。
所以,看到孩子的負向行為,請大人們先放下主觀與指責,暫停跟孩子說教,先理解孩子負向行為底層的冰山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此行為的正面價值吧!
(此篇文章首刊登於親子天下。連結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