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我的孩子想自殺,怎麼辦?父母如何陪伴與承接孩子的心情
高二的小黃,曾經嘗試割腕自殺,且擁有多次自殺意念,家人如坐針氈,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小黃;倘若你的孩子和小黃差不多年紀,也有自殺意念或行為,身為家人的你,可以做些什麼呢?
其實自殺意念或行為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而是許多情緒與想法累積交織而成,在生命發展歷程中,青少年的成長階段,常常需要面對不同層面的壓力(例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情感或課業等),並同時發展自我認同,在這樣忙碌的情況下,如沒有適當的支持或調適方法,便可能受到這些壓力影響,導致喘不過氣,選擇不適當的行為來因應,而自殺就是其中之一。
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
自殺意念是指自殺相關的想法與意圖,從簡單的念頭到具體思考的計畫其風險不同;自殺行為是指真實去執行,嘗試結束自己生命的行動,常見像是割腕、吞藥等,依照執行方式不同,致死率也不相同。而當青少年有自殺警訊時,我們需要多加留意其想法與行為,才能適時地介入,避免錯過良好的協助時機。
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需知道一件事,就是面對與死亡有關的事情時,我們總會感到焦慮不安,但這是人性使然,我們可能會極力去阻止,搞到自己身心俱疲,也可能造成當事人更大的壓力,這是我們都不樂見的情況,我們希望能夠讓孩子遠離自殺這件事,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學習以下方式,來陪伴家有自殺議題的青少年:
一、學習傾聽孩子,多陪伴少責罵
當一個稱職的聽眾,比當一個指導者更有效,過去我們可能為了孩子著想,替孩子做出許多選擇或指導,然而當孩子有自殺的情況時,已然無法用過去的方式回應,這時我們需要更多的傾聽,成為孩子忠實的聽眾,接納他的困境,陪伴而不責罵,讓孩子知道我們關心他,有需要時我們都會在。
二、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學習和孩子溝通,不是辦論,溝通是雙向的對話,除了聽進孩子說的話,我們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不針對孩子說的話進行評論(例如:孩子覺得課業壓力很大,我們可以回應,聽到你因課業而煩悶,我感到擔心,有沒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試著表達關心,不論孩子接不接受,我們都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良好的溝通應是能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而不預期對方會回應什麼,也不強求對方接受。
家長的自我照顧
面對家有自殺議題的青少年,很容易感到挫折與疲倦,一方面是對未知的焦慮(例如:他會不會正在計畫自殺、他會不會晚上就去自殺等),另一方面是家長的自我要求或懷疑(例如:我是不是不夠關心他、我是不是不應該說這些、我會不會刺激到他等),種種壓力常導致身心耗竭,因此在與他們相處時,也別忘了照顧好自己,適時抒解壓力(如:正念放鬆、運動、看劇等),唯有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好好陪伴有意自殺的孩子。切記,我們做能做的,如同上述所說,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適時陪伴與支持,而不過度苛責自己,這便是足夠好的應對了。
陪伴的過程是辛苦的,但孩子會漸漸地感受到我們的存在,有時不必特別做些什麼,而是接納他們的情緒與狀態,理解他們正在痛苦,讓他們知道,我們願意一起面對。
若有需要,也建議家長可以考慮尋找專業人士,例如精神科醫師,或是專業心理師,來釐清問題與思考解決之道,一同陪伴自己與孩子面對不容易的時刻。
👉預約黃聖然 諮商心理師 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