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讓孩子從失落的情緒中學習,未來才有力量面對挫折

連假時,我外出用餐,前後看到兩個家庭的用餐畫面:

 

第一天,看到一對夫妻帶著三個孩子用餐,年紀最小的看似兩三歲。

 

用餐時,最小的小孩看起來邊吃邊玩,但沒一下子就看到媽媽迅速的走到孩子背後,不吭一聲地將孩子手中的東西拿走,孩子瞬間哇哇大哭。

 

孩子哭泣約莫超過5分鐘,而同桌的所有人繼續低著頭吃飯,沒有人理會這個孩子。

 

我看著這個孩子的表情,在他努力發出呻吟表示抗議時,落寞的眼神也不時落在父母身上,就這樣這個小孩看起來孤立茫然地呆坐著直到所有人吃完起身。

 

第二天,我看到另一個家庭,是媽媽跟阿嬤帶著兩個年紀相仿的小小孩一起用餐。

 

在等待餐點時,坐在一邊的小女孩看到對面的小男孩手中的玩具要求她想要,但是被媽媽拒絕後便開始大聲喊叫。媽媽不停地告訴小女孩小聲點會吵到別人,小女孩依然故我,這時一旁的阿嬤迅速直接地把小男孩擺在桌上的其中一個玩具拿給了小女孩,小女孩瞬間停止哭叫。媽媽要小女孩跟小男孩說謝謝,小女孩看了一下小男孩,並沒有回應繼續把玩到手的玩具。

 

以上兩個家庭截然不同的互動畫面,也許我看到的只是片段,不是他們生活上互動的全貌,只是當場這兩個家庭的互動,除了有尊重議題外,我想在此討論的是大人面對孩子欲求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失落感的因應方式。

 

當孩子的欲求未獲得滿足時,哭、叫、敲、打、踢、甚至悶不吭聲等等是常常用來表達其失落情緒的手段,尤其是在0-6歲階段。而這個手段也常常讓大人有兩種解讀:一種是認為孩子強硬不聽話地挑戰權威,另一種則是認為孩子脆弱很可憐。

 

而認為孩子強硬的就容易用更強硬的方式來因應孩子的行為:比如打罵、威脅、或直接奪取孩子心愛之物,就連對孩子完全忽視也可以是一種強硬方式。

 

另外,認為孩子脆弱可憐的,便會起了不捨之心,就容易用討好迎合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種種要求,而忽視了讓孩子從失落中學習,學習什麼只是他的想要,什麼才是他真正的需要,學習如何為他的想要做些付出,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當然如果是在公共場所,討好,更牽扯到大人在乎他人的觀感評價而做的息事寧人。

 

所以,不管是強硬的打罵、忽視或者不捨的討好,其實都是出自大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比如:對教養孩子的信念與期待、對教養不順的沮喪失落、得不到周圍家人的支持,以及內化原生家庭模式、在乎他人眼光等等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不是真正在回應孩子失落時所表現的行為。這些心理狀態猶如湖水的雜質,讓湖面汙濁,看不清湖水真正的顏色。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強調,真正的自由在於承擔起責任,而不是無邊際的隨心所欲。所以讓孩子在欲求不滿的失落中學習,是孩子成長歷程中必修的重要功課,讓孩子面對他的情緒,從他的行為中學習到,自己與他人的界線與責任,才是真正回應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投射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而已。

 

所以當孩子因為想要的事物得不到時,大人可以試著:

 

一、先同理情緒,不處理問題

孩子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的失落與難過,是需要被理解的。大人如果在此時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就失去讓孩子覺察自身情緒及學習適當表達情緒的機會。如果是小小孩,為避免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可以將孩子抱走,轉換環境,讓孩子轉移注意力外,也回應你了解他失落的難過或不開心,並用孩子的角度幫孩子表達情緒:「XX現在很難過」「XX很想要玩但不能玩,不開心」,在重複輸入下,讓孩子逐步學習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抒發他的情緒。

 

二、同時檢視自身的心理狀態

當然,要同理孩子,幫孩子梳理情緒的過程,會因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而有各自長短的時程,這時,大人的耐心及關注焦點很重要了。如果此時大人關注的焦點是:「家人在等我」「餐廳的餐點上了沒?」「別人都在看我們」「等下還要去別的地方」…等等這些想法,就容易不耐,而無法順利地陪伴孩子走完情緒。孩子在學習面對他的情緒,大人也要試著學習將焦點單純關注在孩子當下,而非自身。若發現自己不耐時,深呼吸或用數數字的方式,都是可以參考讓自己轉移的方式。

 

三、最後正向回饋給孩子及溝通設立規範

當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後,要肯定孩子的表現,並在把孩子帶回座位前,跟孩子溝通約法三章,哪些是他回座後具體要做的事,比如:專心吃飯、時鐘走到哪個數字前吃完飯、有禮貌地徵詢別人是否願意分享,並謝謝對方的分享等等屬於孩子的責任與界限,有做到後,才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讓孩子從失落中學習,學習面對情緒、學習適當應對,體會付出才有獲得,讓失落形成孩子人格的養分,孩子才有力量面對未來成長路上的種種挫折。

 

本篇文章經作者授權刊登,原刊登網為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388

 

 

👉預約柯宥璿諮商心理師  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