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苦不必你一人扛!」寫給女性家庭照顧者:對自己好,不需要愧疚
一位朋友在臉書上po文,知道她正獨自在蘇格蘭旅行,而先生留在台北照顧婆婆,她敘說這是她經過「深度溝通」後,才擁有的自主選擇。雖然有請看護照顧,但職務代理人是先生,不是她,先生家的事,由先生和家人自己去討論怎樣分擔責任,而她自己則和娘家兄姊負責照顧自己的父母。
要做到你照顧你家父母,我照顧我家父母,如此分工清楚明白,還真是不容易啊! 需要勇氣與有效溝通的能力,還要能守住心理界線。也難怪曾有來談者分享遲遲不敢承諾交往多年男友結婚的提議,就是考慮對方父母罹患慢性疾病,而男友期待婚後能夠同住彼此照應,女方心理產生恐懼擔憂也是很自然的。
因為在華人社會傳統觀念裡,女性負起照顧主責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也反映了這個現象,65歲以上老人的照顧者,女性比例從早期的八成降為61%,顯示男性照顧者的比例確實隨時代變遷而有所增加,但女性還是佔最大比例。每天平均照顧時數11.06小時,平均照顧年數達7.8年。
全年無休,常常沒有一天睡飽的
家庭照顧每天超過11小時,如果上班還有勞基法保障不得超過8小時工時,但家庭照護是沒有下班時間、沒有假日的。即使是睡覺時間,也可能要配合被照顧者的需要而無法好好睡,或是病情轉危,需要密集的照顧,如此狀況反覆發生後,很可能照顧者就會如驚弓之鳥般,隨時擔心會有什麼狀況發生而無法放鬆入睡,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的照顧者都有睡眠的問題, 22.6%照顧者就表示自身健康狀況不好,女性照顧者對於目前整體生活的滿意情況僅35.6%。
女性被期待成為主要照顧者
源自華人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 當家人有迫切照顧需求時,跳出來的往往是女性,因為「弟弟有自己家要照顧,他的孩子都還小。」「我的兄妹都已結婚搬出去了,家裡只我和父母住,當然就是我來照顧了。」那就我來吧!簡單的一念可能沒想到往後是動輒長達數年的照顧工作。離開職場,過去工作時的人際關係與社交活動、休閒運動或躺平放空的自主生活完全被打亂了! 只剩下了照顧工作!
難以承受的被依賴
「明明是大哥大嫂跟媽媽同住,媽媽只要有事就只找我,看病也要我陪,我自己有小孩要顧,還要上班耶。」這是很多做女兒的共同有的體驗,有時還要耐心聆聽媽媽跟兄嫂間不愉快的牢騷,溫言軟語的安慰媽媽;也有女性照顧者表示很願意照顧生病的母親,但母親在她面前總是抱怨挑剔或表現出病痛難受,在兒子面前又好好的,讓兄長困惑為什麼母親表現出來的跟她所說的不相符呢? 這樣看來,並非兒子不孝,而是母親擔心會影響到兒子的婚姻幸福,對兒子小心翼翼、粉飾太平,反過來對女兒大吐苦水,甚至誇大身體的不舒適,讓女兒覺得做得不夠好。
「苦不必你一人扛!」給女性照顧者三項方法,緩解你的壓力
而這些女性照顧者的苦,家人或受照顧者真的懂嗎? 從照顧者的感受裡反應出絕大部份的家人對於照顧者所面臨的壓力是不了解的,照顧者也不一定明白這個苦不必你一個人來扛!
1.從「應該」、「必須」自我鬆綁
「我應該要顧全大局,滿足家人的要求」;「我身為長子/長女,應該要主責」;「我未婚未嫁,沒有家累,應該由我來承擔。」「慈烏反哺是應該的」;「女性賺的錢比較少,當然是由賺錢少的人離職來照顧」。提醒自己覺察這些「應該」、「必須」是否內化了父母或外在環境之價值觀、信念,使自己做出了可能與內在需求不相符的選擇?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也不必以「習慣了」敷衍自己,或是「不要去想就好」、「算了」,這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想法,假裝沒事,卻會造成身心損耗。
2.召開家庭會議,和家人一起分工
主要照顧者一開始可能認為自己可以獨自負擔起照顧的責任,但隨著時間拉長與工作量加重,照顧者承擔越來越多的照顧壓力;因此,召開家庭會議不可少,照顧者藉此主動提出「我需要協助」,讓家人知道你的需要。我們可以在家庭會議上先讓大家逐一發言,就算有不同想法也請先緩緩,讓發言者說完,再來用中性語詞溝通,例如以「我需要你的幫忙」代替「你都不做事還講這麼多」,避免讓情緒使會議變戰場,明確的告知完需求後,再分配每個人在照顧歷程中可以分擔的照顧角色。簡言之,嘗試以「我訊息」溝通模式: 「我覺得……(我的感受)、因為……(客觀事實)、我希望……(具體建言)」,溫柔而堅定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3.守住心理界線
為自己畫出一個心理空間的範圍,也就是甚麼是你該負責的? 甚麼不是你該負責的?甚麼是你的情緒? 甚麼是對方的情緒? 甚麼是你需要的? 甚麼是對方需要的? 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 當你自己有意識地想清楚了,你需要清楚地告訴對方。例如在家庭會議裡彼此分工後,卻還是有成員不遵守規則,使照顧工作又回到你身上,學會說「不」,不用因為說「不」而覺得內疚,溫和而堅定地表達你的態度。當我們清楚明白自己的心理界線,才能有效抵擋別人對照顧病人的諸多「指導」,讓我們不會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活得太辛苦。
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病人。所以對自己好,不用覺得愧疚、自責。成為一位照顧者真的太不容易了!疼惜妳/你自己!
引用2022/08/03衛生福利部(2018):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https://www.mohw.gov.tw/dl-70607-5ecf9013-0a80-4ca1-9041-78e06beada4b.html
👉預約諮商 靳秀麗 諮商心理師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