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面對家庭責任與自我衝突:即便是家人,你依然是獨立的個體
你是否曾關注過發生在生活周遭、媒體影像中的家庭暴力案件,每一個案件背後,都帶著一段複雜而難解的家庭故事。當冷漠、暴力傷害充斥在家人或親密關係之間,「家」已不再是人們的避風港,而是一個充滿矛盾、斷裂,想要逃離卻又難以全然擺脫的空間。是什麼讓「家」從理想中的溫柔安全走向了彼此疏離、攻訐的空間?又是什麼讓原本熟悉、親近的家人、伴侶,開始慢慢轉身背對自己,沒有理解、支撐,成為了最親近的陌生人?
家庭的失和,有時與過於忠誠家庭規訓有關
除了累積的內外生活壓力、突逢的家庭變故這些大致可以辨認的危機因素之外,本文要談的是容易被多數人忽略,但卻真真實實影響家庭與親密關係動態的因子—「家庭規訓」(family discipline)。
特別在東方華人社會的文化體中,因著愛與親密的渴望,家庭中往往會延伸出一些具體可實踐的家庭規訓,最經典的莫過於「孝順」、「尊重長輩」、「不頂嘴」、「家醜不可外揚,家人一起承擔就好」,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也不一定錯的價值信念,幫助家庭建構了穩定的關係互動結構,也使家人、伴侶間有一套清晰的交流規則可依循,只是過度僵化的家庭規訓,容易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權力不對等,甚至是失語,進而讓彼此間的心理距離逐漸拉遠,也使那個安在的歸屬感逐漸面臨崩解的窘境。
我在協助家庭暴力受苦者的工作經驗裡,其中有兩個例子可以來說明家庭規訓對於家人、伴侶關係的影響。第一個是素芬,她與阿鴻在自由戀愛後走向婚姻,阿鴻的原生家庭是個大家族,在地方鄰里算是有聲望的家庭,作為長子,阿鴻十分努力的長成家族期許的樣子。在兩人結婚之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新婚旅程,當素芬發現自己懷孕之時,兩人十分喜悅並期待著孩子到來,只是在孩子出生之後,兩人從美好的天堂掉入了幽暗地獄。
孩子甫出生,經醫生評估罹患了罕見疾病,其中一個手掌有多出的手指頭,並且孩子的免疫系統機能也存有不穩定的風險。自此之後,素芬與阿鴻便陷入了無限的自責與痛苦中,用盡一切的方式讓孩子的「特殊外貌」不被別人發現,而家族的長輩們每每見到他們的孩子都會投以遺憾的眼光,並鼓勵夫妻倆去尋求不同的民俗療法來治療他們的小孩。
每當素芬心疼孩子連家族成員都無法見容時,阿鴻總是說:「長輩們就是關心而已,我們照做就好了,不要和他們頂嘴,我們是晚輩!」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愧責與親屬壓力,慢慢的,素芬和阿鴻開始會因為育兒方法及是否要聽長輩們的祕方而多有爭執,而在一次素芬主動向早療中心求助並社工來家中進行評估後,阿鴻氣急敗壞,認為素芬不相信自己人卻要向外人說三道四,兩人激烈口角衝突後阿鴻對素芬拳腳相向,從那一天起,他們的關係每況愈下,進而走到以離婚收場的境地。
第二個例子是勝權,他是家中的長子,有一個妹妹明宜,兩兄妹自幼因著性別不同,興趣與交友圈也差異許多,手足關係就是維持一般的交流互動,沒有太過親近。權勝的父母在他印象中,多是吵吵鬧鬧的生活著,每次他放學回家,只要看見地上有空酒瓶,大概就能想像當晚會是一個戰場,父母爭吵不休時還會摔家中的物品,然後勝權的媽媽就會被狠狠的揍一頓。
因為長年受暴與抑鬱的生活,權勝的媽媽在他國中時便輕生離,留下權勝、明宜與爸爸共同生活。三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多半是兩個孩子照顧經常爛醉的爸爸,有時情緒失控,權勝的爸爸便會徒手對兩兄妹施暴,並經常揚言要開瓦斯讓全家同歸於盡。
這樣的景況,在兩兄妹成年後終於有了可以轉變的契機,兩人各自前後離家獨立生活,與爸爸不再聯繫,直到有一天兩兄妹接到社會局的來電表示權勝爸爸因長年飲酒所導致的腦傷及健康問題,需要兩兄妹出面安排後續的照顧計畫,當下權勝與明宜感到錯愕,兩人腦中還可清楚浮現幼時不斷遭到爸爸家暴的畫面,但那個時刻,他們必須為這個曾經傷害自己的「父親」老後失能生活負責。
而後的幾年,兩人經常受到遠親、老鄰居及專業人員的「苦勸」,大家總是對他們說:「雖然你爸爸過去有很多不對的事,但他現在總是付出代價了,你們作為兒女,就看在他是爸爸的情份上,幫他度過這最後一程,畢竟,親情血濃於水,不要等他走了才後悔。」
如果你是素芬或權勝,你會做出什麼選擇?是會順著家族或傳統孝道觀念的影響,而擔負起「應負的責任」,還是遵從自己的感受與務實判斷來走下一步?我相信,不論如何選擇,都需面對許多內在矛盾和壓力,當我們難以回應這些內外交迫的張力,勢必對於自我、對於家人關係會產生極大的衝擊。
面對自我與家庭責任的衝突,不急著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處在如此糾結、難以說清楚彼此立場與需要的關係困境時,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不急著做決定」。
讓自己安靜片刻,嘗試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以及那些被禁錮在家庭關係衡平、道德應然中,長期被忽略的自我需要。你要開始練習去接住也安頓這些真真實實存在的自我經驗,無關於對錯,只因那屬於你。
接著,便是很重要的磨合、重新定位的階段。華人文化下的家庭,家人關係緊密且有嚴謹的關係結構規訓,包含長幼有序、男女有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在都影響著我們的家庭生活,即使長大成人,許多家庭規訓的延展與家庭責任的託付,都成為人們難以與家庭健康而成熟分化的羈絆。
因此,向家人、伴侶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是非常需要的,那是開啟溝通的鑰匙,在彼此信任、安全的關係中,你要清楚知道,表達自己的需要並非就是否定他者的感受和付出,真誠的表達是希望也能促進彼此在磨合過程中重新的理解、靠近,同時也設立一個安全而穩定的界限,讓彼此不至於受傷,不論是身體,或是內在的歸屬。
面對家庭僵化的規訓,你需要相信,即使我們血濃於水、彼此相愛,但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會有在長大、發展過中累積出有別於家庭成員或伴侶的價值觀或生活經驗。家人、伴侶間可以一起生活、享受親密及共度困難,但彼此間仍需要適當的空間來保有自主性與發展的彈性。處理家庭關係的價值衝突與分化並不是件容易且一蹴可及的事,當你正面臨這樣的挑戰,記得先找到支撐自己的方式,並且也尋求友伴、專業資源的陪伴,才更有力量往前行。
👉預約 辛曉雲 社工師會談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