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不再沈默!」面對職場性騷擾,我們可以做的6件事

遭遇職場性騷擾後,我們可能混雜著許多情緒及狀態:驚恐、錯愕、生氣、悲傷、羞愧、自責、無助及自我價值感低落等等。那麼在事件發生後,我們該如何好好照顧自己呢?

 

性騷擾後可能帶來的情緒反應

可能有一部分你很氣憤騷擾者為何如此對待自己,然而另部分又會覺得好像是因為自己很難搞,其他人都不會有這樣的反應,為何只有自己會這樣的不舒服及憤慨。

 

或是因騷擾者是有權勢且人緣好的人,而產生許多擔心與害怕,心裡會不斷地冒出若不順著對方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或是影響職場的關係等等的狀態。

 

又或者對於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感到羞愧並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而難以訴說並感到孤立。

 

我想跟你說,這不是你的錯。如果你正遭逢職場性騷擾,不論你有什麼情緒及不安,這些都是正常的。也許有些方式能陪伴你度過這段過程。

 

正遭逢職場性騷擾的你,如何面對?

以下提供幾個方法,來與你分享遇到職場性騷擾的你,又或是身邊人遇到此狀況,你可以如何面對?

 

  1. 1. 尋求情感支持:
  2. 可以與你信任且感到安全不會評價自己的朋友、家人或同事訴說自己的經驗,以獲得情感支持及理解,減少孤立感。
  3.  
  4. 2. 尋求專業幫助:
  5. 與家人或朋友訴說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擔心不斷地分享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或在傾訴過程中反而因對方的不理解或評價而造成二次傷害,例如:質疑你怎麼沒有當下拒絕,或是安慰你覺得對方可能沒什麼意思等等,此時或許可以找心理諮商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度過現階段的狀態。
  6.  
  7. 心理諮商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且無批判性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你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並透過心理師的陪伴一起整理職場性騷擾對自己的影響及瞭解自己在此狀態下可如何應對,並透過持續性的談話與陪伴,產生新視野來看待此事件。
  8.  
  9. 此外,許多人在遭遇性騷擾事件的當下,對於申訴/法律的流程會有許多不瞭解而感到不安及焦慮,或是在申訴過程中感到被刁難,可適時地找法律諮詢讓自己對事件的走向有更多方向感,以穩固身心狀態。

 

3. 成為社會變革的一份子

對大部分人來說,要提出申訴,意味著要冒著一定程度的風險,他人會相信自己嗎?這件事情會不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同事們之間會不會有流言蜚語呢?工作會不會被影響(例如:調職、留停等),甚至失去工作呢?

 

會有這些擔心往往不是空穴來風,可能源自於他人真實的經驗,也可能是公司過往處理性騷擾案件的態度加深了我們對於若要申訴可能帶來風險的警覺心,而選擇沉默。

 

如果我們希望職場甚至整個社會的環境更友善,那需要記得我們都是結構中的一份子,職場性騷擾往往不是只是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我們如果視而不見或事不關己,都將強化了這個結構而讓更多的受害者出現。

 

有研究指出旁觀者在性騷擾發生的當下也備感壓力,當受騷擾者是男性時,其他男性會對此事感到憤怒;然而當受騷擾者是女性時,其他女性則會感到既生氣又害怕,會擔心自己也遭遇相似的事情;由此可見性騷擾影響的層面很大,往往不是單一事件而已。

 

  1. 4. 不當沉默的旁觀者:
  2. 旁觀者在組織下也承受一度程度的壓力,當事情發生後,如何應對確實也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然而若選擇沉默,往往會強化整個組織的權力結構。故當你是旁觀者時,也許可評估自我狀態並在能力可行下,適時地去關心受騷擾者,甚至去發聲或當證人;而若你是有權力者,若受騷擾者來尋求支援,也可適時地去主動瞭解事件始末,並協助他瞭解相關資源,給予情緒支持。
  3.  
  4. 5. 充分準備職場性騷擾的相關知識:
  5. 過去有許多申訴者在申訴過程中,會感到二次創傷,主因調查委員對性別議題的不瞭解或偏見,而在提問時有許多質疑的態度,而讓受騷擾者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有被評價或被歧視的感受;這些都讓受騷擾者,在面對申訴流程中只希望能快點結束,或想盡快離職。
  6.  
  7. 因此若你是公司處理職場性騷擾的調查及決議人員,那在召開會議前可先充分準備職場性騷擾的資訊、知識與相關法條,讓職場環境能更加友善。
  8.  
  9. 6.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社會議題
  10. 制度、法律往往都是循序漸境的修改,或是符合當代風氣而逐漸調整;也許你會認為這些制度、法律、社會結構或社會風氣與自己沒什麼關係,然而這些多少都影響著經營者的態度、權力結構、自身的權益、同事間的關係等等。
  11.  
  12. 雖然我們無法透過單一人的力量而改變風氣或法律制度,但當每個人開始關心,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社會議題,這些力量將有機會推動著社會變革。

 

👉預約曾昱慈 諮商心理師 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