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探索情緒:讓我們的心聲被聽見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我總是這麼情緒化?」或「為什麼沒有人真正聽懂我?」你是否在溝通中常常陷入情緒的漩渦,感到孤立無援?事實上,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應該被視為負面的負擔。

 

在知名動漫《航海王》中,

娜美是草帽一夥中的航海士,

主要負責的工作並不是戰鬥,

然而當船中的其他人調皮搗蛋時,

暴怒的娜美總能把比她強大許多的人揍得鼻青臉腫。

 

雖然這可能是動漫常見的搞笑片段,

但也象徵「憤怒是可怕的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

也許我們也可以將娜美的憤怒視作保護船員的表現,

避免大家因為調皮搗蛋造成草帽一行人危險,

當這樣想的時候,

生氣的娜美還是可怕的嗎?

 

情緒的魔力:保護與指引

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們便開始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Tooby 2008)。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基本情緒如恐懼、憤怒、驚訝等,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快速反應機制(Ekman, 1992)。當我們感到害怕時,身體會立即進入戰鬥或逃跑的狀態,這是一種進化的適應,幫助我們在危險中迅速應對(LeDoux, 1996)。

 

情緒的語言:無聲的溝通

情緒不僅影響我們的行為,還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重要工具(Matsumoto 2006)。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情緒表達對於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至關重要(Gottman & Silver, 1999)。當我們表達情緒時,我們在無形中傳遞信息,幫助他人理解我們的內心狀態(OpenPress 2020)。情緒的表達能增強社會互動,促進更深層次的關係(Keltner & Gross, 1999)。

 

打破情緒的枷鎖:去污名化

儘管情緒對我們如此重要,情緒化卻常被視為不理性的象徵,帶著負面的標籤。這種污名化讓我們不敢表達真實感受,進而影響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情緒抑制與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問題有顯著相關性(Gross & John, 2003)。研究指出,長期抑制情緒會對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Gross, 1998)。

 

擁抱情緒:溝通的橋樑

我們需要重新看待情緒,將其視為溝通的夥伴,而非衝突的引信(Amy 2021)。心理學家Marshall B. Rosenberg的非暴力溝通理論強調,通過接納和表達情緒,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讓他人更好地理解我們(Rosenberg, 2003)。這不僅有助於解決個人問題,還能改善我們的社會關係。

 

行動起來:讓情緒成為我們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情緒成為生活中積極的一部分。勇敢地表達情緒,並學會傾聽他人的情緒,我們可以建立更深厚、更真誠的連結,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當我們學會與情緒共舞,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豐富而有意義。

 

如果你感到需要幫助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妨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探索內心世界,學會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提升生活質量。立即預約諮商,開始你的心靈之旅吧!

 

參考文獻

Ekman, P. (1992). 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 Cognition & Emotion, 6(3-4), 169-200.

Gottman, J. M., & Silver, N. (1999).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Harmony Books.

Gross, J. J. (1998).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271-299.

Gross, J. J., & John, O.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362.

Keltner, D., & Gross, J. J. (1999). Functional accounts of emotions. Cognition & Emotion, 13(5), 467-480.

LeDoux, J. E. (1996).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s of emotional life. Simon & Schuster.

Matsumoto, D., Hirayama, S., & LeRoux, J. A. (2006). Emo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G. Phillips, & T. Metzler (Eds.),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p. 27-50). Springer.

OpenPress USask. (2020). 11.2 Functions of emotion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Rosenberg, M. B. (2003).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PuddleDancer Press.

Tooby, J., & Cosmides, L. (2008).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nal regulatory variables. In M. Lewis, J. M. Haviland-Jones, & L. F. Barrett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pp. 114-137). The Guilford Press.

Vigliotti, A. (2021). Why paying attention to emotions matters. Psychology Today. 

 

 

預約黃文彬 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