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談親密關係關係中的自我照顧

在我們的心中,很多人都曾經幻想過理想伴侶的標準,心中描繪著與未來另一半的美好生活,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對於能遇見完美伴侶的期待。當命運之神終於讓我們遇見那位理想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戀愛初期的甜蜜承諾和溫柔的話語往往會使我們深陷愛河之中,我們渴望對方能夠浪漫、尊重自己、給予肯定和理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彼此的相處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對方的種種不足,期望對方能和自己擁有共同的興趣和觀點,而自己所需要的,對方似乎也難以提供。因此,雙方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爭執和衝突。在一次次的傷心和失望中,我們對伴侶的期待漸漸轉變成了失望,認為自己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並後悔當初為何會愛上眼前這個人。最終,愛情宣告了終結。

 

根據內政部的調查顯示,平均每三對結婚夫婦中就有一對會選擇離婚。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愛情故事最終往往會以失望和破碎告終呢?為什麼我們曾經相愛卻變成分手?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曾經說過:「許多婚姻的失敗,其實都源自於對伴侶的失望」。我們之所以會從相愛走向分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於,當另一半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時,我們可能會感到被忽視或不被愛。這些需求可能包括情感支持、理解、安慰、或是在關鍵時刻的陪伴。例如,當你經歷了一天的辛苦,希望能夠有人聽你傾訴,但發現另一半不僅沒有提供安慰,甚至因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你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失望和挫敗感便會滋生。

 

親愛的,我們都不是一開始就懂愛情的

 

往往是因為我們對愛情抱有過高的期望,並試圖在伴侶身上尋找一種完美,而忽略了愛情和婚姻中最重要的元素——接納與共同成長。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全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每個人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例如你遭遇了一件難過的事情,你希望你的伴侶可以立刻接起你的電話,聽你抱怨你發生的事,好好跟對方傾訴,卻發現伴侶不但不接電話,也沒有回撥,你感到生氣,因為伴侶不重視你,因此你們大吵一架。當另一半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不一定是對方不愛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互相適應彼此,接受彼此的真實面目,而不是一味尋找不存在的完美伴侶。真正的愛情意味著學會欣賞對方的不完美,與伴侶攜手努力,共同成長,這包括了學習如何照顧自己、滿足自我,認識到對方無法提供的,我們可以自己給予。

 

沒有人能完全滿足我們的每一個需求,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限制,沒有完美無瑕的伴侶存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適應對方無法提供的部分,接受對方的真實面貌。這不僅包括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滿足,也涉及到認識到對方無法滿足的需求,我們可以學會自己去滿足。

 

 

👉預約陳湲湲 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