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你知道年輕人自殺的主要原因嗎?7個實用自殺防治方法

「你會不會和我一樣 覺得自己最多就是這樣

你會不會和我一樣 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你會不會和我一樣 知道勉強卻還在掙扎

你會不會和我一樣 被生活覆蓋夢想和希望

 

我們只喜歡小確幸 放棄去改變不公平

我們都空有想像力 你們說的也有道理

我們只喜歡小確幸 放棄去改變不公平

我們都空有想像力 你們說的也有道理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只顧著自己眼中沒有其他人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不懂得犧牲只想過得安穩」

 

點擊這裡聽取《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不曉得上述的文字像不像自己內心的獨白?也或是對這社會的打抱不平?這是好樂團的《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反覆的旋律,一字一句勾勒出年輕人的心聲,像是不斷告訴自己,即便再辛苦、沒希望,也要試圖爬起來或做些什麼。生活中的你是否曾有被年長或有經驗的人看輕的經驗?認為我們的抗壓差,只配得上被稱為這個時代的草莓,表面上我們看起來豪不在乎,但內心其實是很在意的。

 

在這個數據的世代,所有人的表現都被默默標籤著,一個人的工作績效、學習的排名,甚至是成家立業的進度,漸漸變得是唯一的指標,其他的聲音彷彿開始變得不重要了。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數據呈現,2022年國內自殺死亡人數增加兩百人,且調查發現,超過320萬人一生中曾有自殺的想法,並有逾58萬人在一年內真的想過要自殺,兩項數字也都高於以往,令人擔憂的是年輕族群自殺現象居高不下。對此,數據指出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增加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憂鬱症、飲食疾患)及模仿行為有關。

 

而新冠疫情的到來影響加劇了這些問題,眾人們必須改變自身工作生活模式,年輕族群亦隨之調整為居家視訊上課,實體社交方式被迫改為網路社交。而原本就處在自我認同階段的年輕人,開始面對接踵而至的風險,例如:網路霸凌、隱私暴露及接收更多、更快的負向情緒……等等,網路社交雖屬方便,但這種猶如速食的交友,可能使得這段關係並不穩固,對心智年齡尚未發展健全的年輕族群,風險因子勢必大幅增加。

 

年輕族群自殺防治的7個方式

    當我們身旁有自殺傾向的年輕族群,我們該如何貼近,並做到自殺防治呢?可以試試以下幾點:

1. 傾聽並表達關懷:

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感受被理解和尊重,建立一個開放的溝通環境,讓他們感到可以安全地分享自己的情緒和困擾。過去研究指出情感共鳴是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這有助於降低自殺風險(Joiner,2005)。

 

2. 提供支持和安全感:

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提供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讓他們感到有人可以依靠,並且可以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系統能顯著降低自殺風險(Hawton et al.,2012)。

 

3. 尋求專業幫助:

專業的心理干預能有效降低自殺率(Mann et al.,2005),因此引導他們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無論是學校輔導中心,或是社區諮商所及身心診所,輔導老師、諮商師及醫生的諮詢,都是很好的專業協助。

 

4. 建立支持系統:

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提供重要的情感和實際幫助(Chu et al., 2010),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支持系統,包括家人、朋友、老師和其他成人,讓他們知道可以隨時找到幫助和支持。

 

5. 提供安全環境:

減少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可以顯著降低自殺風險(Evans et al.,2004),確保他們身處的環境是安全和穩定的,減少潛在的危險因素,如:校園霸凌、家庭暴力等。

 

6. 鼓勵嘗試應對壓力的方法:

鼓勵他們學會健康的應對壓力的方法,如運動、藝術、寫作等,透由自身喜愛的興趣,降低生活帶來的壓力。研究顯示,這些活動可以有效減輕壓力和提升心理健康(Stuckey & Nobel,2010)。

 

7. 定期關心和追蹤:

定期關心其情況,並持續追蹤他們的進展和困境,確保他們得到持續的支持和幫助,持續的關心和追蹤可以有效預防自殺行為(Kaplan et al.,2013)。

 

了解年輕族群的自傷行為或自殺意念,必須要學會聽懂他們的聲音,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著想,而非一味將我們過去自身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灌輸給他們。比平常多一些陪伴、一些連結,青少年會漸漸敞開心胸說出心裡的話,而當周遭的人們開始學會互相理解彼此,便是有效阻止寶貴生命消失的方式。

 

參考資料:

李佩璇(2023)。網路、憂鬱症恐讓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親子天下雜誌。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自殺死亡統計資料。

Chu, J. P., Goldblum, P., Floyd, R., & Bongar, B. (2010). The cultural theory and model of suicide.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14(2), 29-44.

Evans, E., Hawton, K., & Rodham, K. (200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phenomena in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4(8), 957-979.

Hawton, K., Saunders, K. E. A., & O’Connor, R. C. (2012). Self-harm and suicide in adolescents. The Lancet, 379(9834), 2373-2382.

Joiner, T. E. (2005). 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M. S., McFarland, B. H., Huguet, N., Conner, K., Caetano, R., Giesbrecht, N., & Nolte, K. B. (2013). Acute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uicide: A gender-stratified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Violent Death Reporting System. Injury Prevention, 19(1), 38-43.

Mann, J. J., Apter, A., Bertolote, J., Beautrais, A., Currier, D., Haas, A., ... & Mehlum, L. (2005).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94(16), 2064-2074.

Stuckey, H. L., & Nobel, J. (2010).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healing, and public health: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2), 254-263.

 

👉預約廖麒鳴 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