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諮商心理師的臨床觀察— 如何看待精緻且莫測的性創傷案主的心智

在處理不同類型的心靈受創案主的歷程及其潛意識素材中,我不斷地看見一旦個體的內在世界因為經歷創傷而建立起創傷防禦系統,其與外在世界的所有聯繫都會遭受此系統的「篩檢」;因此,即便是生活中所發生的新契機,在其未通過創傷防禦系統檢核時,都被以可能或直接被誤認為是再次受傷的危險威脅來處理。這就是大眾常常難以理解的一種狀態:當外在的侵害停止時,無論個案多麼渴望改變、多麼努力設法改善生活或人際關係,案主依舊呈現置身於會再度受創的生命情境中;就像有種比自我的力量更強大的東西不斷地拉扯案主後腿,阻止其進步及毀滅希望,並且不斷「重演」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戲碼,或像是遭到了某種厄運追逐,持續地遭遇不幸。

 

雖然,這些防禦系統成功地藉著暫時將內在已被創傷擊碎的個體與現實隔離,來確保個體能安然地存活,同時保住了其精神的存活;然而,若個體頻繁地使用這些防禦系統,例如:分裂、投射、解離、恍惚或麻木狀態、理想化或妖魔化、去人格化或多重身分認同…等,這不僅讓個體無法過著創造性的生活,也將使個體呈現出嚴重精神疾病的特徵,混亂其已具備或建立的認知、感官、情緒情感、行為…等系統,以致倒果為因,成為造就嚴重精神疾病的原因。對此,某些治療理論或取向將案主夢境中常遭迫害性的內在人物纏擾的狀態,詮釋為受創的心靈會在創傷案主的內在世界持續肆虐,導致其自我傷害。

 

在臨床經驗中,儘管每位治療師都同意創傷治療具有極高度的複雜性和個別性,而防禦系統的機能在案主治療後期的生活中可能或經常造成多大地適應不良,卻少有治療師願意、正視或承認這些防禦系統具有神奇、精巧、複雜且有足以救命的本質和意義,以致未能有效地協助案主定位、善用或抑制該機制的運作,而無法持續獲得具體的治療成效,甚者,在經過一段初期的成長與進步之後,一些案主便步入停滯或反轉陷入早期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的行為狀態,而感到極度地挫折與絕望。

 

在面對那些過早獨立(在童年或青少年早期階段便切斷與父母的真誠關係)、將自己視為他人攻擊的受害者,並且轉而運用想像情境來照顧自己的複雜創傷案主,治療師也經常迷失或被矇騙在那些看似強悍及獨立(實則是防衛)的語言和行為,以及被案主反覆修整(已具備細緻的脈絡)的想像情境之中,忽略了這些案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呈現出某些部分早熟的成長,某些部分停滯成長或退行至更早階段的狀態。此外,治療師也可以在案主面臨必要捍衛自我或進行個體化歷程時,看見其即無法啟動有效的自我肯定,也無法維持內在平穩的狀態中,察覺那些看似強悍及獨立的外表下,其實是案主無法面對內在的脆弱及隱藏對治療師的依賴,或對於有依賴需求引以為恥的一種表現,這些都將導致案主的內心無法將治療師視為實質的存在,也無法讓治療師所給予的認同和支持發揮實質的作用。

 

因此,在臨床中,治療師如何對於案主的心靈現實狀態保持好奇及未知的態度,時時地觀察及評估案主當下的心靈狀態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個難以培養的技術,更是個艱難的任務,因為,要求治療師必須對於未知保持開放,代表著治療師必須在莫測及昏暗之中工作和前行,這極度仰賴及考驗著治療師所具備的內在素質及強度。特別是在處理複雜創傷個案時,唯有仰賴對於未知的開放態度,才能幫助治療師能正確地、有效地貼近及看見案主的狀態,避免因為渴望簡單的答案,或在臨床歷程中,因為被激起道德的義憤,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詮釋,影響治療的方向及有效性。這也是為什麼創傷的治療與處遇無法由非專業者或曾成功經歷自我生命議題的一般大眾所能執行或勝任的原因。

 

名詞解釋

治療者:係指醫師、臨床/諮商心理師、專業/臨床心理學家、護理師、社工師…等。

創傷:係指所有對個體的內在世界造成難以招架或承受的痛楚或焦慮的經驗。

複雜創傷:係指長期、重複性或災難性的創傷經驗,例如:童年虐待、家庭暴力、性侵犯或性剝削、戰爭…等。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王莉如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