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朋友想自殺時,我該怎麼做?-青少年也是自殺守門人
偶然在咖啡廳工作時聽見兩位穿著制服的高中同學正在討論著如何協助想要自殺的同學,聽了一下子後,我便上前攀談,希望能提供一些幫助。原來想自殺的同學叫做小智,小智向同學表達想要自殺的想法後,第二天就沒有來學校了,只肯用LINE與外界保持聯繫,小智將割腕的照片傳給同學看,告訴同學自己心裡好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資料顯示,2013~2014年青少年自殺率雖有下降的趨勢,但仍高居青少年族群十大死因第二位,進一步分析統計資料可發現,自殺的誘發因素為感情因素(占 36.7%),其次為家庭成員溝通問題(占 18.1%)與罹患憂鬱症(占 10.4%)。(引用自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4)。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殺防治仍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以小智的例子而言,身為小智的同學,可以怎麼協助自殺防治呢?當你身邊的同學或朋友出現自殺警訊時,千萬別慌張,把握好下列的三原則,充分發揮「守門人」的概念,就有可能將衝入死亡之門的自殺行為擋下。
自殺防治中心發展出的自殺守門人概念為:
「一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二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三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
在「一問」階段中,重要的任務是辨識自殺高風險族群、以及評估自殺意念與精神症狀。以青少年族群而言,罹患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精神病患的自殺風險性是較高的。另一方面,正在經歷重大壓力事件、或重大創傷事件、曾經多次自傷或自殺的當事人,也是另一群高危險族群。以小智的同學而言,如果已經知道小智是憂鬱症患者,那麼就能盡快轉介醫療資源,進行協助。而在與當事人會談時,則應該把握「積極聆聽」的規則,試著控制自己的擔心,不急著勸說當事人不要自殺、或者告訴當事人不要想太多之類的話。相反的,協助者可以先問問當事人:
「我會陪著你,聽聽你說說你的狀況?」
「你似乎不太快樂,怎麼了,你還好嗎?」
「難怪你會有這樣的想法,換做我是你,我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感受。」
當你與當事人逐步建立關係後,就可以試著評估自殺危險性。其實自殺者的想法通常是很矛盾的,除了隱藏被關懷的需求外,更多時候,自殺者是需要他人的接納,了解他們的想法。因此,守門人與當事人會談時,可以先安定好自己的情緒,然後試著這麼問:
「你有具體的計劃嗎?是否真的實際準備去做了呢?」
「有誰知道你這些想法嗎?」
「你有這個想法多久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有什麼事情是你讓你掛心的?」
當守門人能夠有機會蒐集越多的訊息後,就能夠從中找出協助的方式。在「二應」階段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說服當事人積極地延續生命。以小智而言,在憂鬱症的影響下,小智的注意力完全專注在負向思考,但卻忘記負向思考以外的世界,其實也有許多的亮點。舉例來說:在分手的傷痛之外,其實還有爸媽的關愛、同學的支持、以及過去開朗的自己。在憂鬱情緒的壟罩下,小智完全忽略這些正向的經驗,若守門人能夠幫忙當事人找出這些生命的亮點,那麼就能鬆動一心尋死的意念。
而自殺防治的最後步驟為「三轉介」,守門人需要更積極說服當事人向外尋求協助,甚至協助當事人就醫。目前國家設置的全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為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或打各地政府諮詢專線1995,都能夠找到適當的資源進行協助。若要轉介就醫的話,則可到當地的各級醫院身心科、精神科、兒童青少年心智科等科別就診。
經常有句話說:「台灣最美麗的是人景與人情味」,自殺防治需要社會大眾共同努力。對自殺者而言,或許是生活上的困難與挫折阻擋他向前發展的動力,排除困難後,生命的花園依然美好。對小智的同學而言,也因為了解了小智,而對生命有更多的學習和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