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就能做自己?」從電影《小曉》談過動症家庭背後的難處與掙扎

   

    最近有部好評不斷、令人省思的電影《小曉》,當中的故事說著一個曾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女孩,在生活、學校中常因著情緒的波動,導致人際關係困擾與親子間的互動衝突。故事裡我們看到一個難以控制情緒的女孩,也見著一個氣急敗壞卻也無力的母親,沒有人想要讓生活變得如此糟糕,他們努力嘗試,想要讓自己「變好」。然而理想常是豐滿,但現實總是骨感。這對母女總在挫折後彼此塗藥,然後在站起、跌倒中周而復始。影片終了,我想著女孩什麼時候可以和「自己」和平相處,而那個無奈的母親,什麼時候可以和女孩以及「她自己」和解,只是,心裡仍沒有答案,我明白,這是一條很不容易走的路。

 

過動症孩子的處遇複雜性:除了過動的「症狀」,也納入多元評估,給予孩子整體性的支持

 

    在我的專業工作裡,常會與過動症孩子的家庭相遇,曾看過有繪本將過動症的孩子描繪為「噴火龍」,因為不容易敏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高張時除了無法專注於當下所要完成的任務,有時還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失序行為,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噴火龍般,一噴火,總會造成傷損的局面,讓各方的照顧者很是困擾。

 

   在醫學上的泛定,專注力不足過動症(英文縮寫為ADHD,以下簡稱過動症)其臨床的行為表徵多為難以專注、過度活躍以及行事衝動而無法思及後果等,主要的治療方法為透過藥物、生活調節與心理處遇等三個面向。談到這裡,你可能會以為,只要過動症的孩子配合治療、照顧者負起責任便可以安穩的生活。在我的經驗中大抵上是的,只是過動的症狀仍會受到早期逆境經驗、現存關係的安全依附與否,以及環境、規則的一致性與友善條件而有所影響,評估與療癒的歷程複雜且花費心力,除了主要照顧者之外,過動症孩子周遭所觸及的友伴與學習場域中的各種關係及重要他者,需要一起協力,來涵容也支撐孩子的身心健康。

 

    曾有學校專輔老師和我談到了小P的例子,在學校中許多人認識他,主要原因是他無法在上課時專注聽講,對老師講課的內容會答非所問,而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比較會以自我的意見、感受為主,因為如此,常會在同儕互動時產生誤會與衝突,於是,小P成了學校各處室老師關照的對象,有時老師訓話中會激起小P的不舒服情緒,他會回嘴、情緒爆炸,對老師來說,處理上很是不易。專輔老師介入後,花了許多時間和小P建立關係、了解他的生活和需要,後來有個有趣的發現,當專輔老師每每要和小P接觸、會談時,這個孩子總會與他玩「捉迷藏」,躲給他找,然而當專輔老師要放棄時,小P又會自己出現,和他打屁、討拍,只是當他想要更深的了解小P的感受與需要時,小P又會開始言不及義,情緒上來時也會一陣大吼大叫,之後就默默的飄走。

 

如何陪伴過動症孩子?情感同調的理解、接納,以建構安全關係

 

    或許,你也遇過這樣的孩子,當把眼光放在他外顯失序的行為上時,我希望我們能開始練習去看見、理解失序行為背後的需要。過動症在醫學觀點的論述裡有複雜的生理、心理與環境的交錯成因,孩子在服用相關過動症藥物後會有助於專注力的集中與情緒的安定,然而藥物治療不會是必然的解方。在許多身心醫學的研究與實務工作經驗中都可以發現,穩定而安全的環境、重要他者關係中的互動一致性、感受回應與同步理解,都是與過動症孩子相處的重要條件,能讓他們在穩定與一致中降低焦慮、增加安全經驗,進而在內在安全也平衡的狀態中逐步練習掌控自己的身體、感受,並且與人發展合作與連結的關係。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會談:辛曉雲 社工師

 

封面圖片取自網路,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2147675228001699&set=pb.61550050983489.-2207520000&typ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