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罹患慢性病該如何自我調適?
不論你是哪個年齡層,生老病死的議題是身而為人難以迴避的,得知自己或者親友罹患慢性病可能是讓人感到不知所措和困惑。這不僅影響身體機能,更波及到我們的心理、工作及與他人的關係。然而,這絕非絕望的終點,而是開啟更健康生活的契機。
過去在疫情高峰時,每天準時出現在防疫記者會上的抗疫英雄—羅一鈞副署長分享了在38歲罹患了糖尿病的歷程,尤其是身為醫師的他一開始很難接受有這樣的診斷,甚至須天天用針戳手指驗血糖、與美食誘惑對抗。現在他已經透過飲食、運動控制,與病和平相處,因為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
以下將細緻的談覺察慢性病的影響,與如何在生理、心理與社會功能上做調適。
覺察慢性病的影響:
1. 情緒反應:
覺察情緒的變化是理解自己需求的第一步。如果你經常感到情緒波動,例如情緒低落、煩躁、憤怒或沒有耐心,可能是心理狀況需要求助的徵兆。
2. 睡眠模式的變化:
睡不好、睡醒之後沒有精神,或過度睡眠等。
3. 注意力集中困難:
如果你發現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或做決定變得困難,這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
4. 生活動力減退:
對平常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感覺生活失去動力。
5. 身體功能或外觀的變化:
以糖尿病併發症為例,可能會帶來視力損傷、動作及感覺越來越不靈敏,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損,影響原本賴以為生的工作謀生能力和自尊。有些慢性病因為服藥的副作用導致體重增加,而影響自信心或與人互動。因此,不管是透過醫療人員或查資料獲得足夠的疾病資訊,來區分疾病症狀是屬於「漸進式」、「復發」、「不變」、「可逆性」哪一種特性,才能知道如何應對病症的追蹤與自我監控和照顧。
6. 生活方式變化:
人會因為在習慣的常規活動中得到掌控與安全感,而慢性病的干擾會破壞這樣的慣性。因為慢性病可能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和休息時間,而被迫得重新建立另一種生活常規是很費力的。所以接受親友、社會資源的支持協助,或是找到屬於自己應變方式可以幫助重拾掌握感。
7. 社交影響:
突然對社交活動失去興趣,或者選擇遠離朋友和家人。
有時慢性病的治療或症狀可能影響社交生活,像是定時要洗腎、住院或者出門不便,會使得參與活動很麻煩,或是親友不夠瞭解自己罹病的痛苦,讓人感到孤軍奮戰,甚至影響到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狀況。因此讓親友知道自己的狀況保持聯繫,並尋找支持是很重要的。
了解並覺察慢性病對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學習如何有效地進行自我照顧,是對保有對身體主導權,並保持身心健康、正常生活的要點。
如何自我照顧?
疾病或治療的調適任務
1. 遵從醫囑:以利慢性病的追蹤控制、治療與復健。
2. 了解疾病:學習更多有關你的慢性病,包括症狀、治療和預防措施。理解疾病有助於更有效地管理和應對。另外,與醫療人員維持良好關係,以了解接受醫療處置會面臨的效果和副作用,或者多元的選擇,讓自己掌握醫療上的自主決定權。
3. 維持日常生活作息:盡可能維持、精進疾病限制下該有的日常生活作息。
心理功能的調適任務
1. 接受和認知現狀:
透過正念練習接受當下的現狀,而不是反抗或否認。試著接受自己的慢性病診斷,並認識到自身不可逆的部分,以及可控制的部分,像是服藥控制、改變生活習慣。
2. 關注當下的感受:
在每一刻保持警覺,特別是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感受。這有助於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並在需要時採取適當的行動,像是休息、尋求幫忙。
3. 設定小目標:
將慢性病管理分解為小而可行的目標。這有助於減少壓力,讓你更容易增加個人的自我控制感受與希望感。例如:無法立刻有每週運動3次的習慣,可以先從爬樓梯上樓開始。
4. 彈性的合併使用多個因應技巧:
人們往往會傾向用自己偏好的特定因應策略,因此需要去觀察自己面對的壓力事件的信念和策略,有幫助的部分是哪些?評估自己的因應反應是否具有足夠彈性的做選擇;並且最終要能夠有助於增強自我控制感,以建立長期因應壓力的自信心。
5. 找到罹患慢性病帶來的正面意義。像是有人在面對慢性病時學到了更好的應對方式,培養了更強大的心理韌性,或可能重新思考生活的重心,並對原本的價值觀重新做擺放。
社會功能的調適任務
1.看見自己還有能力的部分:
透過自己的力量或是社福機構,像是喘息服務、日間照護中心等,在能力所及範圍內盡量負起責任,尤其是照顧自己與家庭。為改變後的親友做新的準備,避免被過度保護,也給照顧者喘息空間。
2.維持人際關係:
一個人面對慢性病真的很不容易,因此需要有他人的協助以與支持患者長期抗戰。保持與親友良好的關係,向親友們訴說抒發心情、獲得情緒或實質的的支持,也避免孤立與疏離。
3.重新規劃未來:
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重新規劃升學或就業方向,甚至是死亡,為自己找到不同的出路。
罹患慢性病是一條不容易走的道路,但這同時也是一個啟發自我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覺察自身感受和需要,以及彈性合併使用多個因應技巧,這是面對慢性病挑戰時的關鍵。這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還能夠提升個人的自我控制感,建立更健康、更有意義的人生。保持對自己的愛與關懷,與他人建立連結,尋求支援,都是實現身心健康目標的重要一環。
願身為患者或照顧者的你能一同走上這趟啟發自我、照顧自己的旅程,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希望這份資訊對你有所幫助,也願您在這段旅程中找到力量和支持,實現身心健康的目標。若有需要,隨時尋求協助,您並不孤單。
資料來源:自李玉蟬(2016)。《醫療諮商概論》。台灣:天馬文化。
👉預約何欣瑜 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