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父母療心時間】小小孩玩一玩就起衝突,很傷腦筋嗎?培養孩童社交技能的6項建議
這次的文章想替大家解惑,這次解惑的對象是年齡層較低的幼兒。
有家長來信問我:意文老師,我家小寶5歲半,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因為是家中的獨子,很喜歡跟小朋友玩,特別是男生,但是玩著玩著就會推人或是故意打人家一下,來吸引到別人注意,問了孩子為什麼要這樣,他說他覺得這樣能夠使關係更親密,但每次的最後都是引起其他小朋友的不滿,以打架或是被批評收場….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
幫助孩子培養社交技能的6個建議
當父母面對年幼的孩子對於社交行為的困惑時,如何引導他們改善互動方式是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和培養適當的社交技能:
1.肯定孩子的意願:
首先,我們應該肯定孩子喜歡與他人互動的意願,這顯示他有著健康的社交願望,這是一個良好的起點。
2.不預設立場的對話與理解:
父母先不要預設立場想著:我的孩子怎麼這麼粗野;我的孩子怎麼老是在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我的孩子怎麼這麼喜歡打人,講都講不聽,而是可以好好的跟他討論,願意心裡先想:他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要這樣做,那是什麼?透過進一步與孩子對話,問問他為什麼會選擇推人或打人這種方式。他可能會認為這樣可以拉近關係,但同時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滿。讓孩子思考這些結果,有助於他理解行為的影響。
3.與孩子討論行為與目的之間的關連:
焦點解決(SFBT)的基本觀念:「有用就繼續做,沒有用不要做,趕快換點別的。」如果我是家長,我會跟孩子討論:他現在用了哪一些方法?他的目的是什麼?他的朋友有配合他的行為嗎?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想要跟人家玩,而他使用的行為是「推人」或「打人」,我會進一步帶他討論細節。請他注意:每次推人打人之後,會有小朋友想要跟他玩嗎?或者是他每次打完人之後,別人的反應是什麼呢?
父母要能夠帶領孩子思考:他這樣做了之後,到底別人的反應是什麼,但如果父母都是用講道理或說教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你都不了解他,所以他也不樂意改正自己。
4.提供觀察機會: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觀察其他孩子是如何建立友誼的,這可以在學校或社交場合中進行觀察,讓孩子學習適當的社交技能。因為孩子已經五歲半了,有基本的人際互動與觀察能力,我會讓他去觀察,看看別人都是怎麼跟人家玩的。或者是觀察班上最有人緣的孩子是怎麼樣跟人家做朋友的?
5.父母提供正面示範:
大腦科學曾提到,孩子的模仿就是一種大腦的內隱性行為。父母在家中提供正面的互動示範,讓孩子能夠模仿健康的社交互動方式,這包括分享、合作和示範良好社交技巧。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學習來的,因此,我會請父母思考在家裡表現親密的方式,是什麼樣的方式?例如:有的媽媽的確會跟老公說反話或者是揍老公一下來表示打是情罵是愛,可是孩子還這麼小,他其實沒有辦法體會到這麼深奧的意義,而他可能就表面上學會了這些方式,他每次看媽媽揍爸爸一下的時候,爸爸都好快樂,那他也會很困惑,那為什麼我去學校揍同學一下的時候,同學沒有快樂呢?如果家長發現自己有這樣的行為,他可能就學會這種方式,以為這種方式才是對的人際交往方式,父母可以立刻檢視自己和另一半互動的方式與修正自己,並且要跟孩子討論跟解釋:好像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是在玩,可是這樣的玩法是不對的,我們會改正,而小朋友如果要跟人家做朋友,要用正確的方法。
6.溝通技巧的教導與適時介入:
教導孩子如何以言語表達情感和需求,而不是使用暴力或攻擊性的行為。鼓勵他們使用「我訊息」的句型,以表達需求與情感。例如:跟人打招呼或者是走過去說:「OO你好,我想跟你們一起玩可以嗎?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有正確人際互動的方式!此外,父母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互動,並及時介入,以防止再次使用不適當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對孩子做出正向反應,一旦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父母需要及時給予具體讚美與鼓勵,並提供適當的支持給孩子。想提醒父母的是,改變孩子的社交行為需要一些時間,但透過正確的引導和示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孩子在學前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進而提升自信心與自我價值。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陳意文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