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如果我失眠了,也可以找心理師嗎?心理諮商能如何緩解失眠?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9年的調查研究,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有慢性失眠的困擾。而在身心科門診中,有許多民眾是因為睡眠困擾而就診。但更多的是,害怕自己會過度依賴藥物,甚至對安眠藥上癮,而不願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選擇靠危險的酒精讓自己在恍惚之中慢慢睡去的案例。

 

你知道藥物不再是治療失眠的首要方式了嗎?

其實,近年美國的睡眠醫學會已經把失眠的治療指引做大幅修正。其中,會讓許多民眾訝異的是,藥物治療並不是緩解失眠的首要策略,反而是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的其中一種取向)才應該為臨床上的優先考量。

 

心理諮商可以做些甚麼,緩解我的失眠?

在台灣,民眾其實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利用每次晤談(完整的50~60分鐘)的時間,好好地和心理師一起合作,從以下方式改善失眠:

 

1.討論睡眠相關的錯誤迷思,或不良習慣

從晤談當中,你或許可以和心理師共同討論日常生活裡,你是如何看待睡眠?

當中有哪些其實是錯誤的迷思(例如:睡前泡熱水澡有助入睡、喝酒可以讓我睡得更好、每個人都應該睡滿8小時才對…等)?修正這些錯誤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其實就能一定程度地改善你的睡眠品質。

 

2.學習安排有效的休息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生活壓力,但要如何排解、如何安排有效能的休息策略、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對現代人來說,其實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因此,在晤談當中和心理師一起規劃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也是心理諮商能夠協助你不再過度耗竭的方法之一。

 

3.演練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

近期討論度非常高的放鬆方法,包含了腹式呼吸、身體掃描、正念冥想等。對於這些放鬆技巧如果不是很熟悉,其實心理師在晤談當中也能透過引導,協助你進行規律的練習。回到生活中,你就能運用在諮商中學習到的經驗,改善自己緊繃的狀態。如此一來,你離好好入睡就更近了一步。

 

4.探索與失眠相關的情緒,洞察更為核心的議題

經由心理師評估後,若發現和失眠有關的焦慮、擔憂,甚至是完美主義,其實在日常生活許多情境、人際關係中也都會出現時,心理師也許就會邀請你,一同從這些感受、想法當作入口,陪伴你探索更深層、更核心的議題。

 

由上述的內容可以知道,其實臨床實務上有許多方式可以協助你提升睡眠品質,除了服用鎮定劑、安眠藥來改善之外,心理諮商在近年來也被證實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式,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因此,你真的不必再獨自面對擾人的失眠,透過醫師、心理師、藥師們的協助,可以更有效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或是心理治療策略!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蔡仁愷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