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越溝通越糟糕!怎麼了? (上集)

在關係中,常有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戲碼重複上演,抱怨時總是說:「我已經跟他談過很多次、也溝通過了,但都沒有用。」,或是「他就是不能溝通,我只能當成修煉!」,「有時還指責對方每次遇到事情都是這樣,從不溝通,更有人「總是先檢討自己而壓抑情緒,讓自己覺得好累」。

 

這些狀況會讓人誤以為溝通無效,甚至害怕溝通讓關係越來越不好。

 

重新認識溝通

 

溝通的前提是無評價或建議的傾聽,傾聽比表達重要,對話時我們經常急於發言,而忽略傾聽。傾聽更深層的意義是相互的理解,而大多數都對溝通有所誤解,或以溝通之名行說服之實。例如,有些人聲稱要討論,但實際上是關掉耳朵,並沒有真正傾聽對方,而只強加自己的觀念給對方,其實是在說服或控制。這容易造成一方感到不被了解、不被尊重,甚至被指責羞辱。有效溝通的關鍵之一是雙向的,意味著彼此交流,不僅是表達自己,還要積極鼓勵對方表達其想法與期望。此外,更應避免非理性和無效的辯論。

 

不好的溝通反而傷人

 

在關係中,當遇到兩人看法不同,無法滿足雙方的期望時,通常需要透過溝通來達成妥協。如果一方堅持己見,無法有共同的交集,常常不歡而散。經歷多次不夠好的溝通後,可能會對溝通感到失望或無助。有時情緒高漲,失去理性,這不僅會破壞關係,還可能摧毀信任關係。

 

我們常聽到的抱怨有:「我不管說什麼都不重要」、「溝通總是充滿衝突」、「他/她總是在批評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們老是在談論同一問題」、「沒有共鳴和理解」、「對方總是在中斷我」、「我不知道他/她在想什麼」、等等。這些抱怨讓當事人有不被理解、不被尊重、被指責、失望與挫折的心理傷害,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溝通的正確認識、態度與技巧,而讓溝通不僅無法順利,還常因情緒衝突而影響了安全信任的關係。

 

    如果以為溝通就是要對方「聽我的」或者不能不同,當對方有意見時,就會覺得不被認同而開始有情緒,口氣就會不好,就開始吵架,翻舊帳,爭輸贏,而沒談到真正問題的核心,這種模式不斷重複出現而不自知,如果總是採取不良的溝通模式,次數時間久了可能雙方都會覺得委屈無力,任誰都會受不了,真正的溝通很強調彼此要瞭解彼此的期望與感受,例如,當對伴侶對關係產生不安全感,要表達其感受與背後的擔心讓對方知道,而不是冷嘲熱諷或鬧脾氣,這樣的行為會並把對方推開,在關係中不理解對方是常發生的事,要有主動積極的關愛,以及願意學習與自我調整的心態才是優化關係的關鍵。

 

有效的溝通

 

那又要如何溝通呢?

 

首先,要記住好的態度是有效溝通的基石,要讓自己培養出傾聽的能力、尊重他人、接納不同、同理的素養、真誠的關愛。有了這樣的了解後,就比較會回到理性層面,溝通常常就是一種妥協,每個人都有期望,不能只滿足一方的期望,付出比較多的人,就要給予回饋,讓他滿足才會覺得這是值得的。最後提醒溝通之後不一定馬上能有結果,要容許暫時無法達成協議,需要再去努力尋找資源與方法。

 

溝通方式與態度

 

良好的態度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溝通循環。若忽略了態度的重要性,如只會表達情緒、擺臭臉、冷戰或逃避、指責,討好,效果通常不好,因這些防衛缺乏積極的作用與意義,而是要從行為背後的原因著手,去覺察自己的慣性與盲點,進而改變行為模式,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其實常常雙方可能都自覺是受害者。

 

良好的溝通態度、具體的技巧和相互尊重是建立健康關係的關鍵。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和調整自己,以改善我們的溝通方式,並瞭解彼此的期望和感受。這將有助於促使更好的理解和支持彼此。

 

(文章待續:下篇將討論溝通時的心理障礙與提供可行性建議。)

 

參考書目:

邱珍琬譯(2003) 傾聽  遠流出版社

陳茂雄、林文秀著 薩提爾教練模式 天下雜誌出版社

邱德才著(2001) 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 張老師文化公司

 

 

👉預約郭麗純 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