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靜坐、冥思些什麼?
作為一位理工背景受腦神經科學訓練的助人者,每日的靜坐冥思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因為根據眾多的研究報告與實證計畫顯示:靜坐、冥思有益身心與壓力的釋放。例如:Google「探索內在的自己」(Search Inside Yourself)冥思、正念的培訓計劃讓員工趨之若鶩,甚至應企業要求,最後擴展為「尋找內在自己領袖學院」(Search Inside Yourself Leadership Institute),以培養出具有開放思維的領導者為目標。著名學府:例如英國Oxford大學的精神科學系成立了「牛津正念中心」(Oxford Mindfulness Centre);美國Stanford大學醫療中心也成立了「正念禪修課程」(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urse);在運用與推廣上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正念減壓中心創始人Kabat-Zinn博士所創立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最廣為人知。
然而,在台灣一般社會,只要聽到某個人有靜坐冥思的習慣,常會帶著驚嘆的語氣,冒出一句:「喔,是個修行人!」,當下內心只能以更為讚嘆的口氣與眼神回應對方的綺想,反問:一個人好好的活著做好本份,都來不及了,修什麼修啊?
直到前幾天,一早迷矇半夢半醒間收到家人的來訊,生日只差五天的遠房哥哥,昨晚在操場跑步時心肌梗塞走了,他是位建中、台大高材生,個性溫厚、善體人意,總是能將荒誕不羈的家族事件與謬論,一笑置之的化解掉。而他的雙胞胎弟弟跟我,都是那種念了二、三所大學,憤怒、情緒不但喜形於色,並化成行動的炸毛小孩,兩人更加熟稔些。這些年,多位學弟、學妹、好友家人,陸續在盛年離世,多所感觸,然這次非常不同,因為、生日只差五天,就像上天骰子的隨機遊戲,與我差身而過。起身梳洗後,開始靜坐冥思為此事件中的一切獻上祝福。突然、明白了些什麼?思索中、友人剛好傳來了一段藏傳佛教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2015年應「普世責任基金會」邀請時對「觀死無常」的開示。對生命唯有讚嘆,冥冥中總有「剛剛好」的安排,內容如下:
信眾問法王:要如何為臨終做準備?臨死時刻該如何修持?
法王回答:我們談到修持佛法時,有一法門為「觀死無常」。一方面,「觀死無常」是為了時刻地鞭策、激勵自己,讓自己不浪費時間、讓每一天都具足實義,另一方面,「觀死無常」也是在為死亡做準備。
每一天之中,外在的每一樣事與物,都在剎那剎時的改變,不曾停留。當我們看到外在事與物的變化、體會到事物「無常」的本質時,也會瞭解到死亡的無常本質,而不再畏懼死亡。
因此,「觀死無常」不是為了化解恐懼,而是學習更加珍惜當下。
過去常有學生問我:昨天、前天、甚至每次靜坐冥思時,都在想些什麼?很抱歉敝人金魚腦、都已經不復記憶。然而,經過此事件省思後,約略可整理出些許脈絡,每次冥思靜坐時:我會送出祝福、感恩與愛,就像作家陳之藩「謝天」一文中所說:不知道該感謝誰?就只好「謝天」。
細想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蹟,從父母精子卵子的結合,長到這麼大的個兒,還有一大堆看不到的細密心思,生命真是個神奇的存有。而談到情緒,更必須好好的直面,身為凡人七情六慾不可少,在冥思靜坐時,思緒如江水翻騰、咒罵發洩更是常有的事,然若說冥思靜坐後要有所不同,會是在起身後的清明的省思與正念:要如何激勵自己,活在當下的每一分鐘,讓每一天都具足實義的存在著。
未來,若有人再問起:每次靜坐冥思時,都在想些什麼?我會語氣堅定地大聲說出:送上祝福、感恩與愛,並「觀死無常」,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典範。同時在此祝福有緣看到此文的讀者,在練習冥思靜坐時,早日找到自己的「心」動力,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典範。然而也別忘了「每一樣事與物,都在剎那剎時的改變著」,而「心動力」亦然,讓自己在「動」中,保持安然自在與和諧!
參考文獻:
大寶法王噶瑪巴(2015),開示:觀死無常。普世責任基金會(The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 of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陳之藩(1961),在春風裡_謝天。台北:天下。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張如雅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
原文刊登於:諮商與輔導月刊3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