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問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帶著條件與需求嗎?

從孩子呱呱墜地起,每一段甜蜜壓力的日子中,不管你的孩子是被界定資優、普通、還是特殊,你是否問過自己,這一路走來,你對孩子的愛,長什麼樣子嗎?

 

有人說,我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績就覺得很丟臉;
有人說,孩子常常在學校惹麻煩,好想再把他塞回肚子裡;
也有人說,以前爸媽都不管,讓我好孤單,所以我控管孩子是為他好;
亦有人說,以前家裡沒錢學才藝,我就送孩子去學各種才藝讓他不會有遺憾;
又有人說,我希望孩子以後當醫師,當老師,當工程師,….,就覺得與有榮焉;
還有人說,為什麼我的孩子無法跟親戚的孩子那樣聽話,我付出這麼多,為何老天還要這樣對我?
或者說,我真希望我孩子是個開朗大方有人緣的人,不要這麼內向不講話……..如此等等,好多愛的畫面與模樣!

 

但是,你看到了這些愛,其實是帶著條件與自己的需求嗎?

 

每個孩子,有他自己天生帶下來的特質,是他這輩子要面對人生課題的學習。但另一部分,他也常成了父母的影子,反映了父母的個性、特質,還有過往童年那個需求沒被滿足的自己。

 

其實,孩子,雖繼承了父母的生命,但並非屬於父母的,只是透過父母的陪伴與引導,讓其長成能創造屬於他自己天空的能力,而不是將父母的議題重複累加在孩子身上,在兒女身上再型塑一個未完整的自己。在我幫個案諮商的歷程中,就看到好多這樣的例子。這樣家族的負向複製與傳承,常製造親子間的衝突或疏離,唯有當事人願意去探討、覺醒,才能解套。

 

有條件的愛,是沉重的;無條件的愛,是寬容的。不管孩子是癡、傻、呆、萌、暴、衝、戾……,拿掉對孩子期待的濾鏡,以孩子原有的樣貌接納孩子,你才會真正看見孩子本來的美好。

 

真正的接納,不是說認同孩子的行為都是對的,而是去接受並看到孩子的缺點對他是有功能的,進而看淡他的缺點,而能多關注孩子的優點,才能不帶個人情緒與期望地與孩子互動,帶著你對他涵容的愛,再予以引導孩子適當的行為。

 

孩子感覺被接納理解後,才會比較願意調整他自己,涵容的力量就會在此發揮影響力。

 

如果一直關注強化孩子的缺點,孩子接收到的不會是父母的愛,而是父母的要求,而且只會讓孩子不斷產生符合父母信念的行為,來驗證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糟糕的,形成心理學所提的「自我應驗的預言」的負面效應。
 

接納,才能促使改變的發生,而這改變,不是只有孩子,整個家的成員都需納入其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質變,重新建構良好的親子關係。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柯宥璿 諮商心理師

 

本文首刊於親子天下,經作者與平台同意刊登。文章連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5760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